大家都稱說秦相公秦學士一來,蝗災終于要過去,大家也不用餓肚子,大家真心感激。可兩位終究會離開,大家只希望兩位離開之后,留下這天王廟和天王像繼續保佑岐州百姓,保佑岐州風調雨順。
任秦瑯如何說不妥,可百姓就是不肯讓開。
甚至有年邁老人上來哭求說,拆不得拆不得·······
搞到最后,秦瑯也沒法強拆,他總不能從那些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們身上踩過去,總不能不顧那些要拼命守衛這天王廟天王像的純樸百姓。
秦瑯無奈返回州衙,向秦瓊述說情況。
“我們父子向陛下上表請罪吧。”
可這邊爺倆的請罪表剛發出,那邊岐州百姓居然就已經自發的搞出了萬人請愿書,他們向皇帝請愿陳情,說要保留天王廟天王像·······
甚至因為這個事情一起,各地修天王廟的熱情更大了,而且這股風迅速的向周邊蔓延開來,隴州、涇州、豳州、武功等地也都在爭相修天王廟塑天王像。
百姓家中,更是家家立有秦家父子的長生牌。
按百姓們的說法,秦瓊父子此次活百姓十萬家,這個恩德無量。
鄭元璹把這一切看在眼里,憋在心里,憋的難受。
他才是岐州的地方長官,之前也為百姓做了許多事情,修建道路,建設州縣官學,勸農課桑,可卻還不如來岐州不過半個月的秦瓊父子。
他寫了數道奏表,可每次寫完又撕,撕完又寫,終究還是沒有向朝廷寄發。
就在這股子浪潮之下。
長安有使者到。
通事舍人宣讀圣旨,秦瓊秦瑯父子督辦治蝗有功,重賞,鄭元璹救災不力,不尊朝廷被免官奪爵除籍為民,追還歷次賞賜,收回職田永業田等,延安郡公竇惲接任岐州刺史之職。
鄭元璹面色蒼白的接下旨意,他沒有想到處置如此嚴厲。
竇惲做為外戚,又是開國宰相之子,新來乍到對秦瑯父子表現的十分客氣。
“陛下對岐州捕蝗救災的表現十分滿意,也聽到了岐州百姓們的呼聲,關于百姓們自發為秦相公和秦學士立長生牌、建生祠,修天王廟塑像一事,陛下說這是你們的績政民望,宰相們也稱贊二位的功績。”
反正朝廷上下,對于這件越鬧越大的事情,已經做出了評定,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就跟有的官員在地方上施仁政得民望,最后離任時百姓送萬民傘一樣,這是件值得記載夸耀的好事。
“各地百姓修建的天王廟不得損毀,直接列入朝廷祀典,名列正祀,以后由地方官府拔錢維護,以供百姓們祈禱風調雨順,驅蝗滅災之用。”
按皇帝的意思,這天王廟跟蝗神廟啊不一樣,不算是什么淫祠邪神,這是好事好廟,要保留。
以后跟孔子廟啊伍子胥廟啊羅士信猛將廟等一樣,成為官方承認的正祀。
秦瓊秦瑯父子活著就進廟,雖不是太廟文廟武廟,可這也是件了不得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