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考生以生徒推選外,主要還是由地方官薦舉鄉貢,再加上考試時的不糊名考試等,導致的就是考試和取士過程比較隨意,甚至出現考官重士子出身、名氣,而輕其考試成績的現象,甚至有考完之后,有貴族子弟強要狀元、強改狀元的情況。
總的來說,還是此時的科舉考試不受重視。
李世民之前也不重視,因為他覺得這科舉考試,完全沒有按設立之初衷走向,現在淪為了以五姓七家為首的士族的搶奪出身的途徑,甚至有廢除之意。
可現在魏征這么一提醒,李世民卻覺得,對啊,秦瑯的這個考試就不錯啊,那個乞丐出身的李存孝都能考中榜眼,程家庶子程俊也能超過許多宰相嫡子入二甲,這些都說明,這個考試相對公平公正。
那如果自己放大考試范圍,豈不就是能夠打破近幾年科舉淪為大士族子弟搶出身的困境?
“三郎,你覺得玄成提議如何?”
秦瑯搞這期中考試是因為他是崇賢館館主,考考考,這是老師的法寶嘛。但現在皇帝卻轉到國家科舉取士這上來,就不得不慎重了。
“陛下,臣以為十歲以下的童子,只通一二經就能獲得官職或做官資格,不免有些草率,恐成僥幸之路,反倒容易扼殺這些人真正成才之路,但是,選拔一些優秀的童子出來,重點培養也還是可以的。”
“崇賢館愿意增設班級,以收選出之童子。”
“恐成僥幸之路,懷良這話說的有道理,朕以為不錯。選拔優秀童子入崇賢館為童生,重點培養。”
李世民便對秦瑯道,“朕明年便重開童子科,令各地薦舉十歲以下童生參與考試,優秀者送入長安來考試,便委懷良你為知貢舉。”
李世民干脆就讓秦瑯來做明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不但主持童子科的考試,順便把其它幾科也主持了。
“你拿一個章程出來,若是對其它科目有什么好的改進建議,也可一并提出,交予朕和宰相參政們商議。”
“陛下,臣知貢舉只怕不合適吧?”
秦瑯想著好歹也是科舉考試總考官啊,怎么也得李綱或是孔穎達這樣的大儒,或是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宰相來當啊,誰知此時的科舉,地位一般,不說不能跟明清時會試相比,就是連中晚唐時也不能比。
“就你了,好好琢磨琢磨。”李世民覺得秦瑯或許能給他個驚喜,也許這家伙能想出什么好辦法來,以改革挽救下他覺得已經沒用的科舉考試。
“陛下,那臣現在倒想到一條建議,就是明年春,于全國各縣舉行縣童子試,童試分兩場,第一場為預試,只要能夠身家清白,年齡十歲以下,能能誦孝經、論語文章十篇,皆可通過縣童子試預科,通過者參加第二場考試,要求能通九經中一大經,并能通過貼經、墨義考試。
通過后,選入長安參加省試,可最終擇其最優秀者二三百人,全入崇賢館,或半入崇賢館,半入國子監!”
李世民一下子聽出秦瑯這條建議的關鍵之處,就是縣童子試,且不需要地方州縣官員薦舉。
只要身家清白,就可直接獲得縣試資格,這意味著可打破隋朝以來科舉考試中極重要的一環,考生不再被權貴士族壟斷,以往的薦舉,其實多數薦舉上來的都是貴族士族豪強子弟,真正的寒門地主子弟少之又少。
官員擁有薦舉權利,這跟魏晉時的九品中正制度沒什么區別,自然是優先薦舉士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