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是馬上打天下,兵變奪龍椅的皇帝,李世民比任何人都對兵權更加敏感。武德以來,李淵與宰相們一直在努力著如何把軍隊國有化,正規化,到武德九年,十二衛體系總算是再次確立起來。
皇子、宗室們手里的兵權也都轉入了十二衛。
而李世民繼位之后,卻一直在反向而行。先是北門屯營換上了自己的秦王府舊部,然后又精選百騎,再到把九門守衛和六街巡守的兵馬從左右驍衛和左右武候衛中拆出來,劃屬鎮撫司。
一步一步,皇帝正在建立一支完全脫離于兵部、十二衛系統的天子親軍。
到如今,百騎司、鎮撫司二司并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金吾衛設立,左右屯營、千騎營等北衙禁軍越發完備起來。
這一切的調整,只為了使的李世民親自握有這些禁軍。
他們是直屬于皇帝的親軍,宰相和兵部都無權調動指揮,脫離十二衛體系。
秦瑯對此并不反對,一個兵變上位的皇帝缺少安全感,很正常。畢竟皇帝兵變到如今,不過半年時間,已經前后發生了數起叛亂,幽州李瑗、王君廓、王詵謀反,宗室李孝常李幼良謀反,涇州燕王李藝謀反,雖然都沒濺起什么浪花,可對李世民來說,這依然是深深威脅并困擾著他的。
“朕欲選募忠勇驍健,以充禁軍,你以為如何?”李世民問秦瑯。
其實在秦瑯看來吧,李世民這種種想法,其實就是在走楊廣的老路。當年楊堅建隋后,確立了大隋的十二衛四府制度,使的隋朝對軍隊的掌握力量空前,一改兵為將有,豪強擁有鄉兵的這種局面。
隋朝將入衛,兵歸府,兵將分離,府兵入民籍,這些制度可謂是直接抽掉了關隴貴族集團的脊梁。
關隴軍事貴族們輝煌幾代,但到隋朝后,失去了長期直接典兵的權力,又被杜絕了擁有地方鄉兵的可能,于是雖然看似依然高高在上十分尊貴,可實際上曾經強悍的代北軍頭和關隴豪強們聯合起來的這支強大政治勢力,卻直接就失去了根本,這也是他們在隋朝時沒落的根本原因。
到了楊廣的時候,他更激進,直接在十二衛之外,另起爐灶,建立起驍果軍。
驍果軍完全就是天子禁軍,這是一支招募而來的募兵,募集天下驍勇果敢之兵,故稱驍果。
皇帝直接掌握這支兵馬,以郎將等直接統領,兵將不再分離,也不聽兵部等指揮,從某一方面來講,這樣的驍果軍戰斗力確實很強,指揮上更靈活,也讓皇帝能更直接的統領這些軍隊。
但是過于激進的改革,又偏遇到隋朝崩潰之時,于是這支驍果最終并沒有起到護衛天子的作用,反而在關鍵之時,弒君了。
也就是因為驍果特殊的指揮體系,讓其沒有如十二衛一樣受到重重管轄、制約,導致驍果的將領們輕易的就能弒君。
但也不能就此說驍果是失敗的,畢竟這種招募性質的禁軍,在歷史上才是真正的存在久遠。
隋朝驍果軍的失敗,只能說是時間還太短,又遇到了壞時候。
當然,驍果軍這樣的禁軍,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募兵、職業兵、常備軍,這種軍隊戰斗力會很強,但也容易**,如晚唐的神策軍、明朝的京營、清朝的綠營等都是一個德性。還有一個大麻煩,就是這種長期駐于京城的禁軍,要是不小心,很容易就往宦官控制的方向發展。
因為這種禁軍是天子私軍,李世民這樣的皇帝還好,若是到以后有些沒能力的子孫皇帝,或是一些太年輕的皇帝時,他們往往就會任用自己的親信家奴來統禁軍,而不是交給外姓的將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