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出塵聽聞秦瑯花一萬錢買下了南邊那片洼地,不由的來了精神。
“一萬錢買下那片洼地?那地有什么用,一年估計得要淹上三回,大半時間倒都是一片水澤。”
“據說秦三郎想在那養魚種藉養鴨!”老李趕緊把打聽到的消息告訴主母。
“養魚?他就不怕水一浸,這魚也就跑了?再說想吃魚,到河里打好了,何必非要自己養?”
張出塵不解。
實是這個時代,真正養魚的人不多。
秦瑯買下那片洼地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畢竟秦瑯這樣的年輕俊杰如今暫住三原,本就是個熱點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許多人盯著。
更何況秦三郎之前孵雞鴨苗子,養雞鴨,種蘿卜等都很成功,現在他要養魚,大家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嘲諷。
現在沒有誰敢嘲諷秦三郎,畢竟人家能把蘿卜種的比糧食收益還高,大家種的麥子,現在還只是一點點苗子,人家的蘿卜油菜卻已經收了一茬又一茬,賣了一把又一把的錢,算下來進賬的收益比大家種幾年麥子的都多了。
緊接著,秦家莊的老王宣布,秦家莊要招工做事。
不論男女老少,只要愿意來的都行,反正都是打工分給錢糧。
“做甚呢,招工?”
“挖魚塘!”
老王對于秦瑯的新計劃,其實也是有些疑惑甚至是懷疑的,但秦瑯把個完整的規劃計劃說給他聽后,老王動搖了,他看不懂,但覺得似乎可行。
要把上千畝的洼地改造,這是個大工程。
好在秦家現在底子還挺充足。
按秦瑯的計劃,這片洼地改造分為幾步,先是把低洼處干脆挖深,然后用這挖起來的泥土,在稍高處,圍起一些圩田起來,這些圩田用來種水稻。再零星一些的亂石崗等地方,也堆上土,弄成小片的土地種果蔬。
沿洼地還要堆一條圩堤,把這片水洼圍起來,以方便養魚,要建閘門。沿岸也用淤泥堆起平整沿岸的圩堤帶,他打算在上面建養殖的棚,雞棚鴨棚豬棚等。
這個計劃,其實就是生態養殖,這東西也不是什么高科技,早在宋明時期,在江南太湖等一帶水鄉地區,就有許多人開始這樣搞了。
利用江南水鄉的特殊地形,在那些湖區等低洼地帶,通過清淤挖塘造田,然后再在岸邊搞養殖,這樣一來,塘泥能夠肥田,又有水可澆莊稼,而養雞鴨豬的糞能夠喂魚,魚的屎來年又可以連塘泥一起挖上來肥田,甚至還能在圩堤或零星小塊的地上種桑樹,用桑葉養羊養蠶,尤其是干桑葉還能在冬季喂羊。
據不少史書記載,當時江南之地人多地少,往往一個家庭十畝地都不到,所以必須得精耕細作,需要足夠的肥料肥田,同時必須得發展家族養殖等副業,這樣才能保證養家。
而有不少人就是搞這種生態養殖,充分的發揮當地特色,創造高效的種植生殖效率,甚至因此發家的。
關中也一樣種水稻,畢竟這個時代就算江南,也多只種一季水稻,所以并沒有太大影響,關鍵是水。
那片洼地一直被廢棄,還是因為這里內澇低洼。
秦瑯認為改造一番還是大有作為的,當然如果僅是改造出一些小塊的高地種稻,肯定收不回本,所以得發展生態養殖,多管齊下,多塊收益。
上千畝地的改造,看似大工程,但只要多請些人,不算什么,畢竟哪年百姓們不要搞些土木工程,不都是靠著一條扁擔兩只手給干起來的。
“這可不是個小工程,三郎不怕虧本?”
紅出塵趕過來,看著踴躍報名的那些附近百姓,問秦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