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本是不可能虧本的,我秦三郎可不做虧本的買賣。”
“養魚養豬,你這想法還真新鮮。”
“這里改造好了,不僅能給我帶來許多收益,其實也能減輕每年這里的內澇水患,這塊洼地這些年可是對這附近影響不小,遇暴雨大水之時,這洼地排水不暢,總是靠近附近內澇,你我的莊子可都沒少受過這牽連。”
張出塵笑笑,他倒更相信秦瑯是認為養魚養豬更賺錢,至于解決內澇,可能只是順手之勞而已。
“養魚能賺錢?”
“當然能,我打算以后大量供應給長安及周邊生鮮活魚。”
“這里離長安這么遠,你能大量供應活魚?”
“只要努力研究,總是能找到解決辦法的。”
“挖塘修田造圩的費用,三郎可算過?”
‘這不過是前期投入成本而已!”
秦瑯的名頭,就是信用,比錢比糧都管用。
所以秦家現在開出的招工條件是管兩頓飯,另外給一頓飯的糧,工錢按工分給,可折錢也可折糧、絹布,約定等到明年夏、秋收兩季時結算,最遲不超過明年明底,全部結清。
大家對這個條件很滿意,他們并不要求說當天做當天結,哪有這樣做事的。能夠一天管兩頓飯就很滿足了,何況這每天還給帶一頓的糧回家,這其實就相當于是給工錢了。
反正現在寒冬臘月的,閑著也是閑著啊,把洼里的水清了,清清淤泥,挑土堆田這些大家也不覺得如何。
能賺兩頓飯就夠了,又得一頓糧,很不錯了,至于說還另按表現打工分,按工分折算錢這些,其實都是意外之喜了。
何況人家主家多好,男女老少都可以來,雖然老少婦人工分肯定跟青壯不同,但你就算是個孩子,事做的少,但這飯人家不會少讓你吃。
百姓們都稱贊秦瑯這是在賑濟災民,是在施恩呢。
曾經在秦家做過干糧的張振一家也趕了過來,他帶著許多鄉親們過來,甚至說管飯就行,不用工錢。
“規矩不能變的,大家肯來幫我做事,我也不會虧待大家的。”秦瑯拍著張振的肩膀道。
張振高聲對眾人道,“翼國公絕不會虧待大家的,上次突厥來襲時,我逃入長安,就是多虧了翼國公收留,在翼國公府許久,最后走的時候,翼國公又是給糧又是給錢的·······”
秦家的名聲不錯,不僅秦瑯在百姓口中是個鐵面無私不懼權貴愛護百姓的好官,就是秦瓊那也是一條天下聞名的好漢名將。
張振率先過去登記了一家人的名字。
秦瑯拉著他到一邊聊天。
“你們最近如何?”
“挺好,回到家后聽三郎的,養雞養鴨,還養了幾頭豬,種了些蘿卜,上次又捕得許多蝗蟲,除了換了些糧食,自家也存了好多蝗干,如今日子居然比往年冬天還好過呢。”
以往冬天沒事,一天一頓稀的就好,號為貓冬,躲在家中盡量不出門。可今年還能天天兩頓,蝗蟲粉、小米加了蘿卜苗子煮粥,一個冬天快過去了,人不但沒瘦,反而面色紅潤,身上長肉了。
更別說,家里喂的那些雞鴨,如今公的賣掉了,母的也在下蛋,豬也長大許多。
一家人那是越過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