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到糧的鄉民們十分高興,對秦瑯感謝連連。
一個鄉民從懷里掏出個布包,揭開卻是些骨頭。雞骨頭鴨骨頭魚骨頭·····
“老丈這是?”秦瑯不解。
老頭不好意思的道,“先前吃剩下的骨頭,偷偷拿了,想帶回家去,實在不應當,現在還回來。”
“?”秦瑯一臉問號。
這吃剩下的骨頭有什么用?
結果這老頭一帶頭,好些人都從身上掏出了骨頭,全是吃剩下的,真是骨頭,啃的一點肉沒有,吸吮的干凈。
還是那老丈解釋,秦瑯才明白過來,原來雖然都是些吃剩下的骨頭了,可他們卻還是不舍得扔掉,是要拿回去再燉湯。
燉湯?
秦瑯驚到。
“放鍋里小火慢燉,骨頭里的骨髓、味道都能燉出來,放點野菜,可是十分美味呢。”老丈說道。
在秦瑯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他們眼里很正常。
而一邊老王過來解釋了幾句,原來不僅是鄉民們會這樣,就是地主家也常這樣,當然地主家不會自己啃剩骨頭,據說在農忙的時候,地主有時會請人收麥子等,一般這種時候,都會加個餐,然后吃剩下的骨頭會回收,然后再煮湯喝。
什么豬骨頭羊骨頭魚骨頭雞骨頭······通通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秦瑯覺得很震驚。
然后他突然想到了一道菜,好像叫什么婆魚羹來著,據說最早的時候,有個老太婆很早死了丈夫,一人拉扯年幼的孩子,孤苦無依,她在飯館幫工,每天晚上把客人吃剩下的魚骨撿回家挑出魚骨髓給兒子燉湯喝,后來那孩子長大后努力讀書,一朝考中狀元·····
總之好像是這么一個故事,當時他讀的時候是不相信的,可今天想不到居然真有這種事情發生。
細細思量也對,平時連飯都吃不飽的百姓,菜都吃不上,油葷更別說了,骨頭再燉,似乎也不奇怪了。
這只能說是物質貧乏的一種表現,而不是什么陋習陳規。
他能說什么?
秦瑯良久,也只能心情沉重的讓大家把這些帶回去,并說以后若愿意,都可以把骨頭帶走。
“這樣,以后每人每餐定量六個蒸餅,兩勺菜一碗湯,大家若是吃不飽,可以再添。若是吃不完,可以把你那份剩下的帶回家。”
“三郎,一餐六個餅太多了,而且老少男女食量也不一樣······”
“老王,不要說了,以后就按我說的辦吧。”秦瑯打斷了老王,他是故意這樣定的,就是知道會有不少人想帶些飯菜回家,畢竟會有不少人孩子太年幼或父母太老等不能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