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你的想法!”
秦瑯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朝廷可以開科舉取士,那么也可以對僧道進行統一的管理,比如給僧道們也進行考試。
當然考試不是目的,雖然通過考試也能把許多啥也不懂的假和尚道士們給分別出來,但最重要的目的卻不是如此。
秦瑯的目的很簡單,考試不過是個引子,真正重要的是由朝廷統一授給度牒。
你通過了考試,朝廷就正式授你一張度牒,你就是一位成功登記在朝廷名單上的真正僧道了,是得到朝廷允許承認的,你可以持這張度牒出家,也可以外出云游,度牒既能當過所文書用,還能成為他們免受課役的憑證。
當然了,光考試成績過了也不行,發這張牒你還得交錢。
“每張度牒十萬錢!”
十萬錢就是一百貫。
一張度牒收一百貫,每個僧道都交一百貫錢辦張度牒,李世民心里默默計算了一下,眼下全國的僧道尼冠加起來,估計不少于五十萬這個數字,這里面肯定不全是真正的和尚道士們,若是參加考試,估計能通過的十之一都未必有。
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按秦瑯說的一人一百貫辦張度牒,朝廷只要賣出一萬張度牒,就有一百萬貫的收入啊。
而秦瑯還在那里說,將對天下的僧道尼冠們實行劃片區管理制度,就如戶籍一樣,按其所在地不同,到相應地方辦理度牒。
這樣做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錢。
比如說,你若是在嶺南或是隴右那種窮地方出家,可能一張度牒只要一百貫。
可你若是在洛陽或長安出家,在那些名剎大寺當和尚,那一張度牒可能就要三百貫甚至五百貫一千貫了。
秦瑯這樣說,其實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武則天時,在洛陽建造大佛像,曾經向天下僧尼征稅,每人稅一錢。
而到了安史之亂時,楊國忠前往太原籌措軍費,出售僧牒,旬日之間就得錢百萬貫。而在安史之亂后,唐朝更是把僧牒當成了一種財政收入補充的重要手段。
甚至到了宋朝時,度牒還成為了朝廷給地方救災、軍費等的重要之物,用以抵錢。而且還更進一步有了許多空名度牒,實際上空名度牒后來已經不再僅是用于給和尚們的出家憑證了,而是成為了當時商賈士人們的一樣重要理財工具,就如同是股票證券一樣的買跌賣漲。
在宋朝時,空名度牒有時能達到兩三千貫一張,有時也會跌到千八百貫一張。
這些都充分的說明,度牒確實是一個斂財工具。
畢竟和尚們有錢,天下皆知。
就說長安城吧,大總持寺等佛家名寺上百,大的往往一寺就占據一二坊之地,更別說還擁有著上千頃的田地,擁有無數的奴隸佃戶了。
無度牒不許私自出家,
寺廟不許容留無度牒僧人!
只要皇帝一道詔令,那么佛寺道觀尼姑庵等就得動起來。
只要出點錢,就能維持眼下的地位和財產,秦瑯相信,這個血他們是愿意出,也必須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