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唐立國之初,朝堂上就多次展開除佛議論。
李世民又豈不知道歷代以來佛的危害,然而皇帝對于佛教,其實跟對待道家、儒家沒什么太大的區別。在他們的眼里,三教其實都是能夠用來維護自身統治的。
只有當失去平衡時,皇帝才會加以約束。
李淵立國之后,也感受到佛教寺院經濟的惡性膨脹,以及寺院內部的混亂等,認為他們茍避征徭,不守戒律,領接坊邸,溷雜屠沽。在經歷了幾年的朝堂爭論后,漸統一朝堂上的思想,最終下了沙汰僧道詔。
雖然沒有如傅奕說的那般激進滅佛,但也還是加強了整頓、純潔宗教的行動。
李淵在那道詔書里說的很清楚,他說有許多猥賤之侶,浮惰之人,逃避徭役,妄為剃度,托號出家,卻嗜欲無厭,營求不息。出入坊里,周旋閫閫,驅策畜產,聚積貨物,耕織為生,估販成業,事同編戶,跡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
說的其實就是許多假和尚,假裝出家,實際是借此逃避稅賦勞役,實際上仍然跟普通百姓商賈沒區別。
甚至還有許多人更為非做歹,搶劫、詐騙等等。
如此混亂與不潔,不整頓與淘汰如何能行?
所以在年初的這道詔令之中,定性是整頓、純潔佛道,而不是罷廢滅除。對那些有勤精練行,守戒律者,還是讓他們就大寺、觀居住,甚至官給衣食,不令短缺。
而主要對那些不行精進,戒律有缺者,并令罷退,各還家鄉。
當時還規定了,長安只留寺三所,觀二所,其余天下諸州,各留一所,其余悉罷之。
只是這道詔令還沒來的及真正展開,就出現了玄武門之變,此后這道詔令實際上是停止沒有繼續執行的。
“陛下,如今這些人威脅的是皇權!”
“如今朝廷只要下令,繼續推行年初那道詔令便可。此詔乃是太上皇在位時所下!”秦瑯提醒皇帝。
沙汰這些假和尚的是太上皇啊,就算到時有人罵,那也是太上皇背鍋,跟你無關。但整頓之后的好處,到時可就是你的了。
他沒有提出更激進的滅佛,也是考慮到此時佛家在士民心中的巨大影響力。
晚唐時韓愈就是個激進反佛者,他就提出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九字滅佛方針,就是強制所有和尚還俗,燒毀所有經書,把寺院全改造成民居。只是可惜這位沒成功,還被一貶八千里,送到福建養鱷魚去了。
“陛下,靈感寺罪孽深重,若是毀禁此寺,沒收其寺院、寺田、作坊、質庫、奴隸,則朝廷立時可得三十萬貫有余,田產萬余畝!能增戶籍人口上千!”
李世民還在猶豫。
“從武德四年,到武德九年,朝廷經過六年的辯論,這才有了這道詔令,來之不易。若是陛下就此罷廢這道詔令,那多年心血毀于一旦。佛家失去此約束,只怕就要更加肆無忌憚,更難控制了。”
秦瑯的眼里,如今的佛家那就是一頭養肥了的豬,從北周武帝滅佛后,再到此時,經歷了中間隋朝兩代的崇佛,佛教實力早就恢復,甚至大增了。
這頭如此肥的豬現在不殺,難道還要等他破欄而出,四處亂竄,造成大麻煩再來收拾?
況且,現在人都餓的不行,有頭肥豬不殺了吃,還等什么?
反正這殺豬的命令,本來就是李淵老爺子下的啊。
現在繼續執行,那就是悶聲吃肉,不擔罵名還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