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可能有人不信,朝廷頒布均田令,給百姓授田,一丁百畝。但事實上,現在朝廷總戶口不過二百余萬,相比起隋大業中的戶籍統計近九百萬戶,相差太大了。
然而隋末戰爭只打了十來年,所有人其實都清楚,這十來年時間,不可能滅絕了七百萬戶人口。事實上,不論是李世民還是長孫無忌都很清楚,為何現在大唐幾乎一統天下了,可戶還這么少?
不是人都死掉了,而是有太多的人在隋末戰爭動亂之中,或背井離鄉逃難,或破產為奴,為破家為盜,哪怕天下一統了,但有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很多地方人多地少。
均田令的人丁百畝地,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事實上前提是朝廷得有地可均。能拿出來均的地,主要是隋朝時的官田,以及戰亂中絕戶的無主之地,但事實上,哪怕經過十幾年戰爭,前朝時的許多權貴、地主們,依然還占據著這絕大多數的田地,朝廷并不能拿他們的田出來均田。
其結果就是,均田令也只是部份百姓均到了田地,且只均到了不多的田地,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不管你均沒均到田,均到了多少田,只要你登記入了官方戶籍之上,那么你就要承擔租庸調。
管你均到十畝地還是一百畝地,每丁的租庸調都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于是許多人拒絕入籍登記,他們甚至拒絕朝廷均田,他們寧愿去做地主們的佃戶,或給寺廟做佃戶或給豪強地主們做佃戶,或者去做船工、纖夫、伐木工、礦工等等。
為何?
因為這樣就不用承擔租庸調,一丁一年兩石粟,兩匹絹十二兩綿以及二十天的免費勞役不用擔了,更別說還有雜役。
佃地主的地種,只需要按佃種的田畝數繳租,雖然佃種的租高,收入不多,但算起來其實比起朝廷的賦役要輕。
人都不傻。
既然入籍負擔更重,那入籍做什么?田又均不到,難道就圖個大唐良民好聽些?
還有不少人則是在隋末時逃入山林之中,自己墾荒種地,也不入戶籍,這樣就可免租避役了。
說白了,其實都是迫不得已的問題。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就算這次普查,讓各地官府胥吏到處清查人口,也不會有什么作用,一旦這些人入籍,背上賦役重擔,又不能分給他們田地,那這些人唯一的選擇,就是逃戶了。
他們會逃到其它地方去,或是逃進山林里,或是干脆賣身為奴給權貴豪強們。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長孫公,我們需要政事堂的支持,據我推測,這次括戶應當能增加二百萬戶人口,但前提是政事堂支持,否則這些人絕大多數最終會成為逃戶,或干脆自賣為奴,托庇于豪強們。”秦瑯很鄭重的道。
“你希望政事堂如何支持呢?”二百萬戶對于政事堂諸公來說,也是需要認真面對的,多增加二百萬戶人口,對于朝廷來說,太重要了。
在如今大唐制度下,并不是所有人口對于大唐來說都是人口,只有那些課戶課丁,才是真正朝廷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