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秦瓊不表態,也是為回避,畢竟這個計劃是秦瑯提的。
“馬上都要開春了,朝堂上還在這樣爭論不休,耽誤不起啊。”秦瑯也是無奈。雖說轉運司不隸屬于南衙,但重大決策制度,不經過政事堂宰相也是不可能的。
“這個事情啊,你也不能急,急也急不來。”長孫無忌道。
“請陛下出面表態如何?”
“政事堂態度兩面分化,陛下如何表態?”長孫無忌反問,李世民雖然是皇帝,但皇帝也無法做到一言堂的,政事堂態度無法統一,就意味著下面其實有更大的分歧,皇帝強行下令推行,必然遭至下面的反對,甚至是陰奉陽違,最后絕不會有好結果。
所以這種事情,必須得從上而下的先統一思想,然后才能行動。
李世民也只能在上層意見差不多達成時,才能表態。
秦瑯的新稅法,對于朝廷來說自然是有益的,甚至這是為大唐長治久安的良藥,畢竟均田制其實已經不行了,現在不改,這樣拖下去,暫時沒事,但不出百年必然導致大唐社稷的全面崩壞,到時想再來改,可就積重難返了。
只是這樣的好稅法,是建立在損害現在的利益集團的基礎上的,貴族官僚地主豪強們都是新稅法的受損者,因此誰會愿意通過呢?
長孫無忌和秦瑯、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愿意推動這個稅法改革,是因為看的長遠,出于國家利益考慮,但更多的人卻不會管這些,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奶酪動不得。
“長孫公,能否請你召集一次政事堂會議,然后讓我列席參與,我想親自向諸位相公們表述一下這次改革的必要性。”
“封德彝是左仆射,宰相之首,他現在的態度,就算你去了也沒什么用。我看,倒不如你請陛下開牓子召開廷議,擴大廷議規模,又有陛下坐鎮主持,到時才可能會有些效果。”
改革總是艱難的,但秦瑯敢提出稅法改革,是因為眼下是開國之初,李世民又是個極有魄力和威望的皇帝,這與那些皇朝中后期時來改革不一樣,那個時候皇帝的權威其實都是嚴重不足,朝廷更是積弊已深,積重難返。
想要改革,卻處處掣肘,比如王安石改革,比如王莽托古改制,他們很難改革成功便在于此。
但在國朝之初改革,卻沒有這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皇帝的態度和決心,只要有皇帝肯推動,那么很多事情都會很好辦。
就比如北周宇文泰、隋朝楊堅,他們都曾經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效果也是非常好。而當楊廣開始改革時,卻要比他父親時阻力大的多。
李世民雖非開國之君,但他也是參與打江山的,且功名威望極高,再加之武力奪位,所以威望這塊沒問題,魄力這塊也沒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朝廷中樞還不能統一思想,達成一致。
“好吧,也只能請陛下出面了,若是諸公還是這態度,那我秦瑯也只能摞挑子不干,回鄉下養豬種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