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招來的數千百姓,挽起褲腳擼起袖子正賣力的干活,包兩餐,頓頓有雞鴨魚肉,雖然說幾千人吃飯,大鍋里其實也看不到啥肉,可起碼每天也是有幾十斤肉爛在鍋里啊,更別說飯管夠管飽,另外還打工分給工錢。
大家的積極性自然是高。
“阿爺,你看這片地,總共是兩萬畝,拋去水渠、坡堤、水塘,還能改造出一萬畝的水稻田來,堤坡還能種桑,塘里能養魚,岸邊可種藕,我這里還要建養豬場羊圈,雞鴨場等·······”
“你這樣改,真能防水災?”
“改造完成后,就算是三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也不用擔心了,平常的雨澇更不怕,有這么些河渠可疏通引流,而且我這地都是抬過了的,四面有圩堤,大水可攔于外。”
秦瑯的改造很簡單,就是后世淮河一帶普遍的圍圩造田,建圩堤,圈起一片田來,就算有洪水,圩堤內也是安全的,除非是那種百年一遇的大洪災,才有可能漫堤或破圩。
“這得花不少錢吧?”
“買地沒花多少,前后花了六千貫,本來要不了這么多,我多給了點,免的說我借勢占朝廷便宜,另外改造這塊花費大,買松木買石塊,另外雇工請人,前后七七八八的加起來,得兩萬貫吧。”
秦瑯暗暗心驚,這片水澤荒地,居然投進去近三萬貫錢。
“你哪來這么多錢?”
“阿爺,這兩萬多貫也不是一次性就拿出來的,也是分批投入,我現在雞場鴨場效益不錯,另外莊子上本也有產出。”
“你別糊弄我,去年大災,都沒了節余,今年剛春播,哪有收成?”
“主要是工商這塊賺錢,酒、糖,這兩個是大頭,盈利不少,另外去年我就在幽州也搞了商號,參與幽州邊市貿易,還有就是我收購了一些茶場,眼下新茶上市,我們茶莊的新式炒茶在貴族士族里還是比較受歡迎的,打入了高端茶市場·······”
對于秦瑯這樣的穿越者來說,賺錢從來不是什么大問題,尤其是他們爺倆如今的地位而言,只要不吃獨食,那么賺錢確實比較快。
白糖現在就如同是印鈔機一樣的源源不斷來錢,酒茶也是利潤很大,秦瑯還已經在著手安排進軍鹽業市場,準備也弄些鹽場制鹽,然后向朝廷買鹽販賣。
這些買賣,其實沒啥太大的技術含量,真正需要的是地位。就跟后世**十年代時,那些倒爺們一樣,得有背景,那么就可能輕易的賺錢。
別的貴族豪門們也都是這種路子,工坊、商隊、放貸,然后賺了錢再又拿出大半來買田置地,土地收益是最穩固的,尤其是掌握了土地后,還能進一步捆綁那些依附于土地的佃農,有地才有人,而有了人又能發展工商業,這才是他們千百年不倒的秘訣所在。
秦瑯的路子與他們有些相像,又有些不同。
比如咸陽這地,其實并不是不能改造,也不是沒有人看的到,只不過那些豪門大族不愿意弄而已,這種事投入高本錢大,不太劃算,他們有錢直接去買好田方便的多。
正常情況下,花近三萬貫改造得出這么萬把畝田,得多少年才能回本啊。
秦瑯卻沒那樣算,或者說他也沒想走傳統農業的路子,他有把握能把廢地變寶田,可防洪水,又能保收益。
咸陽縣令最近天天跑來這里,秦瑯給衙門六千貫錢不說,還在災年雇傭了這么多百姓做事,對于咸陽縣可謂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
當然,秦瑯除了花六千貫買地,也是讓阿黃又花了幾百貫上下打點了咸陽縣里,上至縣令下至胥役,都沒少了那份好處,這樣豪爽大方的貴人,咸陽縣令如何不感激,于是他向朝廷也是連上了好幾道奏折,說平康坊秦家造福鄉里云云。
對于秦家這邊工地,也是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