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杏黃。
正是麥收的時節。
八百里秦川,也終于迎來了一個豐收的季節。
此時,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麥浪似乎一夜間就變的金黃,席卷著整個渭河兩岸。對于今年的麥收,朝廷上下極為重視。
皇帝攜皇后、太子,率宰相文武百官,到南郊司農寺下的田里舉行秋收儀式。
李世民接過尚書左仆射房玄齡遞上的鐮刀,親自割下了第一束麥,長孫皇后則彎下腰把皇帝割下來的麥子扎成捆,太子承乾把這束麥子捧起,轉交給右仆射杜如晦。杜如晦則將他遞到了司農寺卿的手里。
布谷鳥在遠處的地頭,盼黃盼割的叫著,也來湊一份熱鬧。
李世民一口氣割了一行麥子,直起腰來,渾身都是汗水,他扶著腰,對旁邊的秦瑯道,“以前頂盔貫甲長途奔襲作戰,都不累,現在割一行麥子就有些吃不住了。”
秦瑯拿起脖子上的汗巾,抹了把臉上的汗水,有些無奈。
這本來就是作個秀而已,你非要這么認真的割這么多,怪誰呢。
別說李世民不習慣收麥子,就是他這么年輕,可這熱天,又沒風,麥地里彎著腰割上一壟,也有些吃不消了。
在所有的農作物中,麥子的成熟期應當是最短的。
杏黃時,麥也熟了,也就是在六月初的半月前后,如不趕緊收割,麥粒就會炸裂脫落在地里。若是遇上雨天,未能及時收割回來的麥子還會長芽,百姓稱之為芽麥子。
芽麥子就算搶收回來,可磨面之后做出食物口感也極差,搟的面條不夠筋道,烙的煎餅能成整張。
“陛下,去喝口水吧。”
李世民收起鐮刀,雖然有些不服輸,可確實有些吃不消了,皇帝沒當多久,可既位后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宮中,放在政務上,讓他的身體已經有些吃不消這烈日酷暑了。
這塊地是司農寺的,名義上當然是皇帝親耕的。
秋天時,皇帝也確實在這里扶犁耕地,春天時也過來碾過麥苗,但這不過是名義上的親耕。
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就如同長孫皇后也如歷代皇后在后宮中養蠶織布一樣。
李世民捧著一束麥子回到樹蔭之下,長孫皇后趕緊倒上茶水。
剛才皇帝在前面割麥,皇后便帶著公主們在后面拾麥穗。
“陛下,今年的麥穗長的不錯,應當有個好收成。”
秦瑯手里也拿著一把麥穗,這塊地的麥子可以說是塊實驗田,選用的最好的麥種,深耕細作,從沒缺過水,又用了太仆寺的馬糞肥,再加上草木灰,所以這塊地的麥子當然長的好,麥穗沉甸甸的,但這并不能說是普遍情況。
外面百姓的麥子就絕沒有這么好。
不過今年夏收,起碼關中的麥子是豐收了。
李世民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幾大口,頓覺心里舒暢了許多。
“是啊,終于盼來了個豐收季節,去年災情不斷,今年青黃不接的時候真是撐的十分辛苦,幸好撐過來了,朝廷統計,關中餓死的百姓不足往年十之一,并且沒有出現大量逃荒現象。”
說這話的時候,李世民是有些自豪的。
畢竟,武德九年,每年都有關中百姓往關東逃荒,每年官府都會有大量因饑荒餓死的百姓統計。
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如今分任左右仆射,今天也都穿著短衣草鞋,戴著草帽,倒是一副鄉下老農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