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作美。
連續多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風和日麗,雖然說曬的脫皮,可大家卻還十分高興。
天時好,地里的麥子就不會糟蹋。
一捆捆麥子被挑回家,攤在曬場上。
牛馬拉著轱轆不停的碾著,沒有牛馬的百姓,則全家上陣打麥子,不管天氣多熱,日頭多毒,大家都一刻不敢停歇,必須搶時間把麥子脫下來。
三原縣,秦家莊。
秦家因為今年兼種麥稻粟,所以收獲時節是分開的,可以調動全部人手搶收麥子,加之今年秦瓊從靈武為秦瑯買來上千的奴隸,所以秦瑯的麥子收的也快。
當田野里還有許多金黃的麥子時,秦家已經收完了。
麥子都收回來,人就都松了口氣,這邊還在碾麥揚塵,那邊就已經開始在打包入倉了。
一大早,秦家莊子的糧倉前,已經擺好了數張桌子,莊頭、管家、把式、賬房等一字排開坐下,人人面前一杯茶,一把算盤,一個賬本。
糧庫里早已經收拾干凈,陳糧都已經清出去了,現在空空如也,如同一只張大著巨口的怪獸。
管家們特意穿上了新衣裳,人人精神抖擻。
“斗子備好沒?”
“好咧!”伙計高聲應道,一排量斗擺在那里,全都是較過的,保證精準。
管家老王滿意的點點頭,起身對秦瑯躬身,“三郎,都準備好了,可以收糧入倉了。”
“那就收糧!”
散發著新鮮麥香的麥子正式開始入倉,莊丁們挑著一擔擔的麥子排隊上來。
而在倉庫外面,就是一字排開的土灶大鍋,鍋里正在燉著肉,一大清早豬場就送了兩頭豬過來,都是二百來斤一個的大豬,趁著沒出太陽涼爽宰了,肉切割好。
一口鍋里燉著排骨,一口鍋里燉著筒骨,還有一口鍋是燉著豬蹄,另一口鍋里燉著兩個大豬頭。
此時已經燉了有小半個時辰了,肉香四溢。
新糧入倉是件大事。
辛苦忙碌半年,這是最高興的時候。
莊丁們把揚塵去灰曬干的麥子挑過來,有莊丁拿著斗一斗一斗的量。
“全都抹平,不要堆尖冒頭!”
老王沖量麥的伙計喊道,抹平了才是最精準的數字。
量好十斗,便是標準一石。
“入倉!”
那邊賬房等還要輪番驗過這麥子,看其干濕程度,灰草多少等,得保證入倉的糧食符合儲存標準。
通過驗收,自有倉中的莊丁負責挑入倉中。
老王頭抓著把麥子很激動的對秦瑯道,“今年這麥子好,飽滿,天時好曬的也干。”
“我估計咱家今年的麥子畝收兩石有余,大豐年!”
秦瑯笑笑,畝收兩石當然不算少,這還是平均數,實際上有些好地是不止這個數的,比往年增產的關鍵,其實還是肥料。
生態養殖種殖的好處已經開始體現,養豬養羊養雞鴨養魚的肥,使的秦家的地肥力充足,自然增產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