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殿。
君臣對坐。
李世民聽著秦瑯的計劃書,沉吟良久。
“看來你小子確實消停不了,不過這次的事情看的出,不僅僅是為賺錢這么簡單。如果你所計劃的真的能實現,那么今后能造福無數人,朕支持你。你放手去干吧,朕倒想早日見到如你所說雕版印刷出來的線裝書籍了!”
“只要能夠攻破油墨這一關,雕版印刷書籍,其實就沒有障礙了。”
李世民點頭,很滿意。
上次常平倉交給秦瑯一通倒騰,可是大賺了一筆,尤其還賺的是先前那些在災荒里還囤糧的地主糧商們的錢,這可讓他渾身舒暢了許久。
“陛下,臣身為崇賢館學士,崇賢館又是東宮藏書之所,臣與太子近日館中圖書之后,萌生了一個想法。”
“哦,又萌生了什么鬼主意,說來聽聽。”
李世民對秦瑯經常冒出來的主意還是很感興趣的。
“陛下,臣與太子殿下崇賢館內圖書,發現自東漢末年以來,儒學內部宗派林立,戰亂四起導致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尤其是在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經學也形成了南學、北學之爭,加之內部宗派林立,導致各承師說,互詰不休,經學出現一派混亂的局面!”
秦瑯說的是事實。
漢以來,經學其實是以家學的形式傳承的,儒家諸種經書,每家往往都有幾大家族研究,形成獨特的世家經學,他們子孫相傳,代代承襲。
由于戰亂的分裂,更導致了經學交流的不暢,于是大家各自閉門造車,關門學經,越發的分歧。
再加上許多經書以及后世大家注釋的經書,流傳時經常會流失散佚,甚至由于許多內容都是手抄傳承,于是不免出現錯誤之處,以訛傳訛,搞的同是研究儒家經典,結果同一句經書,各家卻有不同的解釋,甚至完全相反。
“陛下,太子殿下數次為此所困惑不解,曾向臣提出,為何會出現此等情況,為何不能有統一權威的解釋?臣有感于此,故此想奏請陛下,由太子殿下牽頭,東宮出經費,召集當今儒家名士共聚崇賢館,一起研討,最后撰修、頒布統一經義的經書,待到竹紙、油墨、雕版印刷技術有成,便可雕板刻印,頒行天下矣。”
“到時科舉考生們,對經書的解讀,也以此為標準,避免到時閱卷時出現的麻煩!”
李世民聽完大為驚訝。
他驚訝的望著秦瑯。
東宮出錢,太子牽頭,召天下名士商議編撰頒行。
這事沒這么簡單。
李世民是個很敏銳的皇帝,他一下子就聽出了秦瑯這個計劃里沒說出來的那部份關鍵之處。
統一釋義,以后科舉時以此為標準,以此答卷,不許自由發揮,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思想的統一。
儒家經典是什么?
不僅僅是經書,它更是漢代以來治國的根本,漢以來,都是以儒家治國,所以儒家的經典,其實就是治國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