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漢以來,經學的這種混亂局面,也使的朝廷對思想的難以控制,再加上各家經學的這種學術壟斷把持局面,又使得出現了五姓七家這樣的士族巨頭,嚴重威脅著皇權統治。
為何漢以來流水般的王朝,卻是鐵打般的士族名門?
不是因為他們有錢有地有人,士族的核心還是他們掌握了經學的學術權,他們壟斷了經學,所以不管文也好武也罷,哪個朝廷最終都離不開這批人。
他們掌握學術權,也就意味著掌握思想,控制輿論,再通過莊園經濟,使的他們成為巨無霸式的豪門。
李世民馬上打下的天下,兵變奪位登基,可面對著五姓七家這首的士族時,也只能是打一桿子又趕緊給倆棗,即打又拉的,并不敢真正的對這些人下狠手。
而現在秦瑯提的這招,那簡直就是在挖五姓七家的根啊。
一旦統一儒經經義解釋,那就意味著儒經的最終解釋權在朝廷手里,不再是那些士族經學家族掌握了。
誰掌握了最終解釋權,誰當然就壟斷了學術。
誰也就控制了思想。
之前李世民還真沒有想到過這一招。
當然,其實歷史上,歷朝歷代都也干過這種事情,組織各大家各地名士來一起討論,然后可能還要搞一套碑文什么的,以此定為經典正本什么的。
但秦瑯現在說不僅要統一經典釋義,還要以此做為科舉的標準,甚至還要雕版印刷成書,統一刊行天下,今后讀書人都讀這個新標準的經書,原來過去各家掌握的解釋版本,自然就徹底做廢了。
“儒家經典眾多,想要完成經義統一,可不容易。”
李世民心中激動,不過還是告訴秦瑯,這事可不簡單。
“陛下,只要認定目標,那么就可以一步一步行動,總能完成目標。儒家經典眾多,但召集朝廷明經科也只是以九經為要,則朝廷可先統一九經,九經也可分批次論證。”
“我們可先編尚書正義、周易正義、詩經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等。”
李世民連連點頭。
九經流傳到現在,版本有不少,朝廷召集名儒們主要不是討論這些本經,而是針對歷代流傳的各種經書的注釋做討論,實際就是決定古代大儒賢士們誰的解釋最好,用誰的不用誰的。
比如尚書,現流傳最廣的是梅梅賾本漢孔安國傳,詩經用的是漢代毛亨傳,所以又叫毛詩,用的是漢代鄭玄箋。
這里面涉及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還是因為詩經易經等這些儒家名經,因為成書年代太過久遠,文字內容晦澀難懂,記事又簡略不祥,一般人根本讀不懂。
于是后代的大儒,便流行為經書做傳、做注,時間久遠后,一部經書往往就有許多人的傳、注,而且這些解釋往往會有沖突之處。
再一個,就是詩經等古經,時間太長,流傳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同之處,于是便有一些大儒整理出不同的版本。
比如詩經流傳到今,便主要是毛亨整理的版本。
“陛下,只要有心,分歧總能解決,目標也能完成的。”秦瑯說道。
這些細節的東西,其實只是學術上的問題,而秦瑯又不是要獨樹一幟的弄出一個新學說,他要做的不過是把這些當世的名儒們聚集起來,大家對各版本進行評論,最后商量出一個多數人接受的版本,然后定為標準。
所以不管最后定哪個版本做標準,其實關系并不大,朝廷要的只是統一的一版做標準,至于哪一個版本,又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