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秦瓊從靈武送回來的奴隸數量漸增。
許多都是鐵勒人,有的甚至是整個小部落都抄了賣到大唐為奴。
秦瑯在長樂坡別墅的后花園里正在收著棉花,這棉花是特意讓人去西域貿易時,從高昌帶回來的,秦瑯特意在長樂坡的別墅后花園里種了兩地分的。
承乾和李泰、李恪兄弟伙來秦瑯這玩,結果被秦瑯直接抓了苦力,跟著裴行儉、李存孝李存義和羅通、秦理兄弟伙一起摘棉花。
棉花地里如同是鋪了一層薄雪,走近了一個個棉桃則像是在咧嘴笑。
“老師你怎么種這么多白疊花,干嘛又要摘掉?”
承乾有幾分不解,皇家宮廷御花園里,其實也有種棉花,稱之為白疊花,可沒見要摘啊。白白的棉花看著還不錯,但真要摘卻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會被刺破手。
“這可是好東西,這白疊花摘下來,去籽后可是比絲綿暖和的多。用來做棉被棉襖,冬天不比皮毛差,還可以紡紗織成棉布,也就是長安賣的很貴的白疊布!”在大唐,棉花被稱為白疊花,在西域的高昌國種植,所產的叫白疊布。
唐人還沒有棉這個字,平時說的綿是絲綿。
沒有棉花的以前,對百姓生活影響還是很大的,比如在冬天,百姓便沒有棉被棉襖,冬天的日子就會很難過。要么被套里塞上稻草麥草,要私就收集蘆花等填充取暖,但這效果肯定是不如棉被的。
而沒有棉襖,便只能把衣服做厚夾層。
對有錢人來說,倒是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有皮毛,冬天身上可穿皮草。
西域高昌國的棉花種植倒挺多,但是高昌人棉花的脫籽紡紗技術不行,導致的就是棉布成本很高,產量很低,于是成了一種比絲綢還貴的稀貨。
其實棉花不論南北地區都能種植,當然北方干旱地區更適合種植。
就如在后世,種桑養蠶織絲也都集中在南方地區,可在宋代以前,種桑養蠶織絲可是集中在北方地區的,不論關內關外,河東河北,家家種桑養蠶,所謂的男耕女織,桑麻絲布,便是重要的家族經濟,也是國家經濟的組成部分。
秦瑯覺得大唐應當種棉花,讓棉成為桑麻之后的重要物品,以改善民生。
這兩分地,就是他的實驗田,先在這里實驗,待明年就能擴大種植面積。
當然,要推廣棉花種植生產,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棉紡織布技術,去籽紡織等相關技術不能提升的話,低下的效率收益,會被百姓拒絕的,就算秦瑯自己種,那也不劃算。
所以圍繞著秦家這塊兩分田的棉花試驗田,秦瑯早就投了不少錢,買了一批高昌奴,其中就有不少種棉花的織棉布的,秦瑯用這些人做為技術指導,又請了一些工匠等懸賞研究改進紡織技術。
目前還沒多大進展,錢已經投入了不少。
秋老虎還是很厲害的,午間的太陽曬的滿頭汗。
承乾倒還不錯,滿頭大汗也沒叫苦,依然在認真摘棉花,一邊還請教秦瑯種這么多棉花的目的,他跟秦瑯比較熟,知道老師不是那種做沒目的之事的人。秦瑯也沒隱瞞,很直接的講明這棉花的重要用途。
承乾半信半疑。
而燕王李佑則根本不信,他三心二意,摘了一會便借口手受傷流血跑去樹蔭下休息了,李泰和李恪倒還堅持著,不過動作慢了許多。
存孝存義等則很賣力的在干活,雖說現在是國公府的義子,可二人從不會認為如今的錦衣玉食是理所當然的,兩人平時讀書習武都很努力,他們知道這生活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