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薦舉李靖將軍掛帥,然后牛進達、蘇定方、竇紅線出幽州,李績、張公謹、苑孝政出雁門關,李大亮、黃君漢、段德操、李子和出河套,以柴紹、薛萬徹出河西,四路出兵,一舉將頡利包圍在陰山以南,將他吃掉,不給他逃回漠北的機會!”
李世民的貞觀朝,核心文武班子,其實都非常年輕。
這是一個搶班奪權的新班子,皇帝也還不滿三十,宰相們多是三十左右,許多大將軍也都才三四十歲,這樣的班子是充滿進取之心的。
快六十歲的李靖拉出來一比,還真就顯得德高望重資歷高了。
李世民笑吟吟的并沒馬上答應,也沒反對。他認同秦瑯說的李靖能力了得這塊,但李靖不是自己心腹,他兵變不到兩年,雖說也肅清了許多反對派,但對于李靖、李績這樣的實力派大將,還是很有些忌憚的,輕易不敢授與重要兵權。
“臣愿為李靖將軍擔保,保他為帥,可破頡利,平突厥。”
秦瑯這種話都說出來了,李世民也不由的動容了。
李世民其實一直都想御駕親征的,只可惜他這種念頭每次但凡稍透露一點點,都會立即被大臣們無情的撲滅。
別說魏征這樣的大噴子毫不留情的噴他,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也絕不會同意,連長孫無忌每次都是直接反對,堅決反對。
如今畢竟不是秦王時代了,哪里還能讓皇帝御駕親征呢。
前朝的楊廣最喜歡御駕親征,結果于戰爭毫無益處,還導致了幾次大敗。
親征高句麗,不放權給將領們,導致遼東城攻破而又未拿下,甚至導致了幾十萬大軍奔襲平壤城行動的全軍盡沒。
還有北巡雁門關,被始畢突襲包圍,害的隋軍更是被動無比。
皇帝御駕親征,絕對會是個最壞的想法。
一場大國戰,不是說打就能打的,朝廷計劃是要到秋后發起進攻,所以還有大半年的時間,但前期有許多準備要做。
比如要攻頡利,肯定得多路出擊。
要選將,要征召府兵,調禁軍等,要調集糧草,運輸到前線基地。
等一切準備好,其實也差不多就到秋后了。
這中間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到夏收。
主要還是這個時代無論是通訊,還是運輸,又或是兵馬集結等,都太費時間了。
之前秦瑯在塞北用兵,那都是冒險用奇,出動的都是邊軍,數量少,行動快,不用天下各地征召集結啊等等。
更何況,朝廷要打頡利,還得爭取漠北的鐵勒啊,東北的奚契等的配合,最起碼,得讓他們別摻和幫頡利。
對頡利用兵的事情,已經討論了太久了,中樞已經定下了要出兵討伐的策略,時間就在秋后,就是對統兵掛帥的人選猶豫不決。
現在秦瑯力排眾異,要為李靖擔保。
李世民想了許久,終究還是下了決心。
“拜李靖為兵部尚書,加封代國公,授定襄道行軍大總管,以代州都督張公謹為副,統領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