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位都曾是武德和貞觀朝的宰相,也都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年輕時還曾是皇子,蕭瑀是西梁皇子,陳叔達是南陳皇子,而他們現在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天子的親家翁,兩人的兒子,都被李世民賜婚公主。
一壺國公酒,一碟冷切五香鹵牛肉,一碟炒蠶豆,一盤涼拌黃瓜,一般拌三絲,一盤醉青蝦。
幾杯酒下肚。
李世民話越說越開。
“朕欲始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
這句話一出,倒是讓兩位天子親家翁都有些意外,怎么好好的就突然說到這些了。
兩人都是聰明人,皇帝這句話雖不長,可重點就兩個,一是子孫長久,一是社稷永安。
這兩點恰說明,現在皇帝擔憂子孫不能長久,社稷不能永安。
重點還是在于子孫上面,皇帝在擔憂子孫,但皇子們還都年幼,最年長的太子承乾也才十歲啊。
是何原因讓皇帝開始擔憂這個?
聯系到剛剛朝中的一些爭議,兩人都馬上就明白了皇帝有此疑惑的緣由了。
“蕭卿?”
蕭瑀本身曾是前朝皇子,對于這個話題當然也有一定的深刻理解的,所以面對皇帝的提問,也只是想了想便答道,“臣觀前代國祚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世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逾四百年之久。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守!”
“陳卿?”
“陛下,漢封王子弟,守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踵,封建有效!”陳叔達跟蕭瑀倒是難得統一態度。
李世民感嘆著道,“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罷諸侯,二世而亡。昔呂后欲威劉氏,終賴宗室劉氏諸王獲安,封建親賢,當是子孫長久之道。”
皇帝的態度表露無疑,皇子們雖年幼,可他確實已經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頭,并開始在尋求解決之道了。
李世民自己是通過兵變奪嫡稱帝的,所以對這些事情很敏感,加之他對于前朝滅亡的殷鑒,經常拿楊家父子的事情來做比較。
楊廣剛愎自用,猜忌過度,導致強盛的大隋朝很快大亂,而楊廣當年也正是通過陷害太子楊勇奪嫡上位,上位后又幽禁兄弟,甚至逼反了弟弟,導致本就只有兄弟五人的楊廣,在位之時,大隋居然沒有一個可靠的宗室為屏藩。
而楊廣自己兒子又少,太子又早死,次子又因昏庸被他廢黜軟禁,結果到了后來,楊廣只能讓自己年幼的孫子們留守長安和洛陽,在大隋朝風雨飄搖的日子里,他們留守東都西京,卻根本無法作為,眼看著楊廣最后只能在江都被權臣弒殺。
李世民始終覺得這是隋敗亡的一個重要教訓。
近來細讀史書,李世民想從史書記載中找到一些解決之道,發現的卻是曹魏對宗室過于苛刻,導致最后司馬家篡奪了曹魏江山。
南北朝時期,各國對宗室也是極為防范,宗室難以為國羽翼屏藩,因此南北朝時期,政權總是很快滅亡,尤其往往都是被權臣們篡奪的。
看來看去,也就是周分封子弟傳八百年,而漢分封得國四百年。
李世民想要國祚長久,覺得周漢兩朝的分封值得學習。
他不希望自己的皇子們困在長安爭儲廝殺,也不希望將來后世子孫時代代如此困境。
若是當年太上皇李淵早給他分封建國,或許就沒有后來的玄武門兵變了也有可能。
“蕭卿,陳卿,你們以為我大唐應當如何分封?該定一個什么制度,才能永保國祚綿延,子孫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