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從秦到漢,再到魏晉,再到南北朝,再到隋唐。
分封制斷斷續續,可總體上來說,始終是分封的權力越來越小,甚至到后來已經是封而不建,有爵位而沒封地,虛封食邑多,實食封食邑少。
開國、開府、統兵、治民這些諸侯國的權力,一點點的被削掉了。
比如到了隋朝時,楊堅只有五個兒子,還全是皇后嫡出的,但楊堅分封諸子也只是封為總管。
實際上到了此時,分封其實就是變成了授官職,而不再是直接劃塊地給你建一個完全獨立自治的諸侯國了。
甚至這授給的官職也不是不變的,楊廣就曾先后任過并州總管、河北道大行臺尚書令、揚州總管等職。
李世民的世封刺史想法,肯定也有根據楊堅當年的這種做法做參考的。
世封刺史,和諸侯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最大的區別還在于刺史就算你是世封的,可你畢竟還是朝廷體系之下的一部份,要接受朝廷管轄的,是在體系之內的。
而諸侯國,其實實際上是已經獨立于朝廷之外的。
李世民既想要搞分封,又擔心諸侯國威脅朝廷,于是最后就整出了這么一個世封都督、刺史制度來。
從某些角度來說,這個世封刺史制,比起漢代的分封諸侯國來說,肯定是有進步的,對朝廷來說有好處的。
畢竟諸侯國那完全就是獨立王國了,兵權、稅賦權、民政權等等,統統都是諸候們的,漢代時,諸侯們甚至連年號都是各用各的,跟朝廷都不一樣。
但問題是,現在又不是漢朝了。
漢朝時離戰國也沒幾十年,大家習慣了戰國時各國這種獨立狀況,不說各國,就是各國內的封君啊,卿大夫們的領地食邑,那也一樣是有極大自主權的。
只能說環境背景不一樣了。
從秦到唐,千年了。
歷史變了。
為啥分封制一朝不如一朝,權力越來越小呢?
這本就是時代的選擇,需要啊,大一統朝廷是歷史趨勢,誰也不可能開歷史倒車,誰開倒車誰就要被歷史的車輪碾過的。
“秦瑯?”
李世民不耐煩的喝問。
“陛下,臣以為刺史是朝廷的州府主官,而分封,是朝廷授封的諸侯爵位,不能混為一談。”
“陛下要設分封,這是好事,但臣建議,不僅僅是關內和河南不可分封,還應當把這范圍擴大到整個長江以北甚至是五嶺以北。陛下欲效仿三代分封,其實周朝分封功臣子弟,也都是把諸侯的封地,分到了周王實際控制地之外的。”
“周王分封,是讓他們去開拓封地,開疆拓土,而不是分裂周王實際擁有的國土。”
“再有一個,陛下說皇弟皇子世封都督,功臣世封刺史,臣覺得這也并不公平。比如現在朝中封賞的功臣有實封,以實封戶數分高下。比如諸親王,實封八百戶,功臣實封從百戶到一千八百戶不等,那么百戶實封功臣也世封一州刺史,實封一千八百戶功臣也世封一州刺史,這又如何能稱為公平公正呢?”
皇帝很認真的在聽著,一開始他對秦瑯很不滿,可他馬上發覺他說的話很有道理,這個小子總是這么聰明,發言一針見血。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