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按封臣爵位,食邑數,在封地劃出一定數量的爵位永業田賞賜給封臣。”
“授給封臣于封地內,舉薦、征辟僚屬的權力。”
對于這個擁兵的數量,秦瑯的建議是按實封數劃分,實封千戶以上,為大國,可擁三軍,士兵三千人。實封五百戶到千戶的,為次國,可擁兩軍,兩千人。實封五百戶以下的,為小國,擁一軍,千人。
功臣們,實封數量若少于五百戶的,封下州,五百到千戶的,封中州,千戶以上封上州。
雖然秦瑯說的是給封臣們領地內統領鄉兵土團之權,沒直接說給其它兵權,但這依然還是兵權。
鄉兵土團意味著不是常備軍,只是有事才能征召,可終究是能夠征召的。
除此外,各封臣還能擁有各自的帳內府和親事府這樣的侍衛家兵部隊,這個部隊數量,則是按王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九等一百,爵加一等衛隊加一百,王九百。
軍權。
這才是能真正在邊疆立足的東西。
有了這個,才有可能如馮家寧家楊家等一樣,在邊地做個幾百年甚至是千年的土皇帝。
相比李世民之前所說的世封刺史的權力來說,無疑秦瑯的這個方案,雖說地方偏了點,可倒還真是實封。
有兵權,有稅賦權,還有治民權。
唯一缺點,就是地方偏了點,好多地方可能根本沒有漢民,過去了治下可能多是蠻夷。
可想一想,如當年馮家南下時,人家還不是就這樣光棍的過去了,最終還不是立足生存下來了。
能分封的,哪個不是頂級功臣貴族,誰沒點家底?
過去了建個城堡寨子立足,把自家的奴隸部曲帶去,再想法子到中原招點貧困百姓過去,還怕發展不起來嗎?
魏征忍不住拍掌叫好。
“陛下,臣以為秦學士此策甚妙,堪稱讓大唐長治久安之良策也,請陛下接納。”
不過除了魏征拍掌叫好外,并沒有幾個人愿意附和。
主要還是在于這個分封法,他們都覺得是流放法。
誰也不想離開中原繁華之地,尤其是離開政治權力的中樞,跑到邊疆去當什么野人王。
就算秦瑯提出給封臣更大的地方,更多的權力,甚至給兵權,他們都沒啥興趣。
野人王有啥好當的?
李世民倒也心動了。
可是看著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這些大臣們都不贊同,倒也不由的猶豫了。
就如馮盎一樣,當年也是北燕皇家,可跑到嶺南二百年,得了啥?真的被同化成了南蠻子了,而當年馮家留在北方歸降妝魏的那一支呢?
如今成了京兆馮家。
同樣的祖先,不過二百年時間,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個依然是中原衣冠士族,一個已經被中原稱為蠻子了。
更不用說,跟中原的五姓七宗他們比了,在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眼里,雖然說平時也看不慣五姓七家,甚至經常要暗暗踩兩腳,可實際上誰又不羨慕他們,誰不想讓自己家族成為五姓七家呢。
誰愿意自家最后成了嶺南馮家、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