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壇柳漿下去,兄弟倆一起去放了泡水,再回來繼續喝。
“真要滅掉楊家?”秦用問,“你對越城蠻和金雞垌的蠻子們不也留有余地嗎?”
“你想替他們說話?”秦瑯問。
“我只是覺得,不管怎么說,楊家畢竟也是從中原來的,在這天南之地,到處都是蠻子,漢人可不多。”
“楊家七世祖從中原南遷的,遷到嶺南都七世了,其實他們早就沒把自己當成漢人了,朝廷也是視他們為俚帥的。”秦瑯說道。
“可他們終究還沒有改漢話鄉音,他們也沒有斷發紋身成為蠻夷啊。”
這就是兄弟倆的華夷觀念不同了,在秦瑯眼里,所謂華夷之分,不是以血統區分的,而是以文化為區分。
夷入華夏則為夏,華夏入夷則為夷。這個入夏入夷,不是指遷到華夏或蠻夷之地生活,而是指遷到該地后,又接受了當地文化,改用當地文化后。
這就好比后世許多中國人移民到美國或者澳洲去,剛去時還好,但是二代三代之后,他們的后人完全融入當地,學習的是外國的文化歷史,語言也改說英語,他們甚至有些慢慢的連家鄉話都不太會說了,這些人又如何算的上是中國人呢,他們只是香蕉人,外表看著黃可內里已經是白的了。
這也正是老祖宗們所說的華夏入夷狄則為夷了。
而大錘公子秦用卻還是覺得如楊家這種雖然都遷到交州七代了,但人家畢竟還保留著華夏語言、服飾等許多傳統習俗,所以他們依然應當是自己人啊,跟那些蠻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在對待他們的時候,應當寬松一些,當成自己人對待。
“李賁、趙光復、李佛子這些人都是祖上來自中原的漢移民后代,可是他們造反時,可都沒把自己當成漢家人。”
“就算是三國時的交趾太守士燮同樣是中原移民后人,但他照樣趁中原三國混戰,而趁機割據自立,分裂四十年。而從西漢起,交趾南面的占人就屢屢叛亂起事,到東漢永和時,占人殺官奪城,自立為王,此后恰逢中原亂起,東漢末年連三國,魏晉交替五胡亂華,南北朝并立爭不休,也讓占人的林邑國從此穩固,直到如今林邑都一直分裂出去。”
在秦瑯看來,你把這些漢移民后裔的土豪們當同宗兄弟,他們可沒把你當自己人,但有點機會,就要造反,就要割據,甚至要建國稱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楊季元其實跟李賁、李佛子這些自立稱王的人沒半點兩樣。
所以這種人,秦瑯從不覺得他們是自己人。
從本質上來說,這也不是這些人的錯,只是說身處的環境和位置的不同,導致的結果就不同。這就跟漢末三國一樣,曹丕劉備孫權,他們也本是漢臣,但有機會也一樣會稱帝建國。
劉備在蜀中建國,跟公孫家在遼東建國,跟士燮在交趾割據,實質上是沒有半點區別的。
若說區別,也只是遼東蜀中江東等地畢竟是中原本土,就算分裂也很快會統一,治下也是以漢人為主體,但交州遠離中原,漢人數量少,蠻夷們才是主體,若交州割據,最終還是會走到跟中原割裂的對立面去的,不僅是政權,甚至是文化等也會如此。
楊家本質上沒錯,若是混的好,說不定能成為歷史上播州楊家,能稱雄七百年。當然,他遇上了秦瑯,他的諒山被皇帝拿龍杖一劃,就給圈進了秦瑯的武安州封地,所以秦瑯不可能封他個諒山州刺史,讓他逍遙自在。
楊家想訴諸武力,拳腳見下真章,以武力來迫秦瑯讓步,這種先例秦瑯怎么可能開,更不可能妥協。
這種時候,楊家是蠻是漢,對秦瑯來說,已經毫無意義了。
“等攻破楊家諒山塢后,再來談漢蠻之別吧!現在,只有敵人,沒有漢蠻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