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諒山塢,我秦家將取代楊家,繼續領導漢民客戶在這蠻荒立足發展。”
·······
進攻的時刻到來。
出征的隊伍如同是一只蜿蜒的巨龍,由無數鋼盔銀甲鐵盔,長矛橫刀弓弩交融組成。
蠻子們吹著水牛號角,敲打著雷紋銅鼓。
而秦家的旗手高舉著軍旗,引領著一萬余人的人馬,浩浩蕩蕩的沿窮奇河而下,直奔諒山。
這支隊伍旗幟飄飄。
最前面的是秦瑯的五百親軍衛隊,各自高舉著自己的都旗,附離狼衛的白狼旗幟,黑云長劍都的黑云和長劍旗幟。
銀鞍鐵祿都的銀馬鞍和鐵胡祿旗幟,還有銀槍旗幟,劍盾旗幟,長弓旗幟。
深秋的山風吹拂著這一面面旗幟,獵獵作響。
沿途所過之處,野獸避走,鳥雀高飛,紛紛為這支大軍讓路。
五百親軍護衛著衛國公、武安州世封刺史秦瑯,一名兩米多高的壯漢為秦瑯舉旗,一面麒麟旗。
阿儂夫人身著秦瑯所贈的一身銀甲,外罩紅色錦袍,頭扎紅色抹額,英姿颯爽,兒子儂存信也騎著一匹小馬,身著件紅色皮甲跟在旁邊,她們母子帶來了門縣鄉勇一千戰士。
三百騎士輕騎在側,五百武士也皆馬步護衛中軍。
由左溪各垌子弟組成的鐵林軍八百人馬。
還有由攻破水口等寨后的垌丁俘虜組成的仆從軍。
再加上第一批中原移民,整整一萬余人。
又有幾千負責運輸糧草的垌丁們。
距離諒山塢堡還有十里,一座周長二里左右的塢堡,攔在了前面。
他建于道邊高坡上,一條崎嶇的小路通往塢堡,居高臨下。
道路已經被樹木堵塞,還挖出了幾條濠溝,楊家塢兵站在塢堡墻上,如臨大敵。
秦瑯打量著那個塢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這是楊家主塢的外圍塢堡,位置還不錯,也比較險要,易守難攻。
不過也有些不足之處,就是這個塢堡是建在山坡上,而不是擋在道前,路在堡下過,而不是在堡內過。
這就意味著,秦瑯其實根本不必理會他,直接帶兵繞過就行了。
他有一萬余人的兵馬,也有自信可以直接拿下主塢,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后路被斷,糧食供應出問題這些。
“不要理會他們,把路清出來,我們直搗敵人老巢,擒賊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