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洛陽時還一路蕭條。
而時隔月余再返回長安,沿途村莊卻已經有了炊煙裊裊,雖然田間地頭還是有許多來不及耕種的田地,但返鄉回來的百姓,依然還在努力的耕作。錯過了季節,那就搶種點大豆高粱下去。
握著鋤頭把站在田間地頭的百姓,望著眼前的田地,眼中充滿希望。
但秦瑯卻知道,今年大家的日子依然不會好過,受先前饑荒影響,百姓們多少還是耽誤了不少春耕,這個夏天收獲不會很多。而據太史令觀測,今年秋將還會有早霜來襲,今冬會更冷。
這次寒流估計要持續三到五年,今年秋才第三年。
今秋更別指望收獲,只能種點耐旱耐寒的作物。當然朝廷其實也已經開始有了預案,今年不可能再如去年那般措手不及。寒流最大的影響還是北方地區,尤其是邊塞,而江南,尤其是嶺南幾乎不受影響。
現在朝廷已經組織交廣欽杭明沿海諸州,調集船只,裝載糧食,一待信風起,便揚帆北上。
漕船入海,東南之糧補中原。
這是個很大膽的方案,以前朝廷從不指望嶺南之糧,江南之糧也只是輔助,而現在,朝廷把所有希望都寄于南方。
長江、大運河、黃河、濟水、大海,全力轉運糧食。
轉運使已經在沿海諸港建立起新的轉運大倉,廣、交、杭、欽、登、揚六大海港,轉運倉都能儲糧數百萬石。
無數的官吏南下,分赴各州,任務只有一個,督促各地,把糧食征召上來,然后運往中原。
朝廷計劃里,根本沒有指望中原地區今年能夠自給,更不說上繳供國,今年全指望著南方了,南方除口糧外,每一粒糧食,今年都要運往中原。
中原各個轉運糧、正倉、常平倉、社倉、義倉,還有邊塞的軍倉,也正在進行一輪全新的清點盤查。
由大理寺、御史臺、刑部、太府寺等多部衙組成的調查組,分赴各地,務必要全面整頓糧倉體系,把所有的貪官蛀蟲全都挖出來,絕不能在饑荒之年,再出倉鼠。
從洛陽往西去的官道,本來是繁忙的商路,隋朝時,以洛陽為起點,可直抵西域諸國,高昌焉耆疏勒大宛康居,往西還可前往天竺、波斯、羅馬。
這條道路上常年駝隊不絕,但現在卻是路上車馬稀。
虢州,本為弘農郡,在潼關之外,在黃河之南。最初劃分天下諸道時,虢州本是劃到河南道的,而虢州本也是豫地。但是在不久前調整中,虢州卻劃歸了河東道,是河東道在黃河南岸的一條尾巴。
虢州北抵黃河風陵關,南抵伏牛山朱陽關。
同時,本屬于河南道的商州、鄧州、唐州這三州,則都劃到了山南東道。
朝廷的劃分理由是以山川形便劃分,利于監察巡按。
本來劃分諸道,也是首先做為監察道的,各道派駐了常設監察官員,觀察采訪使,然后又設有常平司,有提舉常平使。還有提點刑獄司。
一道設有三個司,但這三司卻互不統屬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