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取出地圖展開。
“先前接到的消息,我阿爺已經收復了扶州鉗川城,這一招可是極為厲害,已經把寇扶、文兩州的幾萬黨項人退路堵住了,現在東邊的羌人要逃回去,西邊的羌人肯定要接應。”
“我相信羌人肯定不會只把希望寄托在奪回鉗川,他們必然還會在其它方向突破,比如松州的甘松嶺,或者是北邊疊州這里。所以我打算就守在疊州,不給羌人從北邊突破接應的機會。”
秦瑯此時雖然還沒有得到東邊戰場的最新消息,不知道說幾萬黨項羌已經打算繞道羌水西返,但他憑直覺意識到,鉗川有秦瓊這樣的名將坐鎮,又得了張士貴兩萬多人馬增援,羌人想從原路返回已經是極其艱難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想退,只能靠西邊的羌人和吐谷渾人接應。
吐谷渾和黨項羌肯定不會只死磕鉗川,必然兵分幾路進攻,這樣才更有把握一些。
這只是每一個合格的將領都會做的推斷預判。
黨項人和羌人就跟在后面,所以這個判斷更容易得出,只是他也沒料到,黨項羌會在解圍文州后,又殺個回馬槍把文州給攻破了,更料不到這些家伙不敢去硬打秦瓊,反而要往東跑,再繞道羌水,想要連闖三州殺回老家。
正常來說,他們更應當從鉗川回去。
秦瑯想的是在這里阻止吐谷渾和黨項羌攻打疊州,卻不料倒是誤打誤撞下,反倒是搶先一步,把細封步賴等人的退路又給堵上了。
蘇定方和梁建方等諸將都是勇猛好戰的,都有些不太樂意就這樣撤退,聽秦瑯說要留在疊州,跟黨項人甚至是吐谷渾人再干一仗,一個個都興奮了起來。
諸將都拍著胸脯喊著要給羌賊們一個顏色瞧瞧。
簡單的商議過后,秦瑯做出了留守疊州阻擊尾隨敵軍的決定。
命令很快下達,近三千戰士們都無異議,反而十分興奮。輕騎們開始修補合川城墻,加筑拒馬等工事。
老劉還提議分兵去守樂川和疊川兩城,又提議派兵去芳州進駐。
疊州和芳州相鄰,一起扼守著羌水河谷上游通道出口。
分兵雖有分散兵力的風險,但考慮到疊州芳州諸城,其實都是那種極險要的山城堡壘,全是易守難攻的類型,秦瑯倒覺得老劉的提議也不錯。
把兵力全集中在疊州城,其實倒是有些防御溢出了,而且他的兵是騎兵,都集中在山上,也不利于防御反擊。倒不如分散到幾個城堡里,這樣倒更靈活主動。
不過這會比較考驗將領的指揮能力,還有分兵將領們的戰局把握能力,否則兵力分散,反容易被各個擊破。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秦瑯親自坐鎮疊州城,蘇定方則率一千騎駐守芳州常芬城,梁建方、高甄生各率五百騎分駐樂川、疊川二城,高侃率三百人移駐于疊州城東三十里的原吐谷渾人故城馬牧城堡。
席君買則依然率本部的百余騎,進駐疊州西面二十里的一處宕昌羌古城遺址,前出哨探。
約定以烽煙傳遞信號,互相支援,一起阻止敵軍。
“我等大唐將士既在,便絕不讓西戎犯我大唐疆界!”
年近七十的老劉,也不甘示弱,提出要帶疊州軍民助陣,還說他在疊州內附羌人中也較有威望,可以號召這些內附羌人部落一起出兵助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