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
十幾支輕騎撒出去,到處尋找著南路軍和吐谷渾天柱王部的蹤跡。
路過茶卡鹽湖,秦瑯在此暫做休整。茶卡鹽湖是后世的稱呼,準確點說茶卡是藏語鹽池的意思,在此時,這個湖確實就叫鹽池,是吐谷渾重要的一個大鹽池,所產的鹽品質很好,在沒有戰事的時候,這里的鹽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原地區。
只不過往日熱鬧的鹽池,此時空無一人。
鹽池夾在昆侖山支脈和祁連山支脈之間,兩山常年積雪,雪山倒映在湖面之上,形成了天水相交,雪山與鹽湖交相輝映的天空之城般的唯美。
秦瑯曾經來過這里旅游,跟著旅游團游青海,走馬觀花似的跑了許多個著名景點,上車就睡覺,下車就尿尿,到點就拍照,拍完照跟著導游去指定的店里購物,景色雖說確實不錯,可其實沒啥深刻的印象。
不像此時,一路走來,跋山涉水,經歷一路的艱難和疲憊,當到達鹽池,看著這美景時,是完全不一樣的體會。
鋪一塊牦牛氈毯,看著那倒映著雪峰的鹽湖,真的分不清哪是地,哪是天。
遠處,是燦爛綻開的野花,開的正艷。
張超端來酥油、青稞粉,“茶葉我沒要他們的茶磚,那些茶磚也太次了,都是刀子茶。”
所謂刀子茶,就是中原茶農們在采摘掉了最好的幾茬茶葉后,最后用刀把長了起碼半年以上的老葉,連莖帶葉的一起割下來,這種茶其實嫩芽全無,只有葉和梗。將這些老茶采下來后,再經過殺青、揉捻、發酵、蒸壓成型,最后制成茶磚。
這種茶本身就是秦瑯給鼓搗出來的,還美其名曰為黑茶,實際上就是走的外貿路線,這種黑茶成本低,茶樹本身每年采完茶后,都要進行一道剪枝削頂的過程,以便于明年更好的產茶。
本來這些削下來的老茶葉和梗枝等也都是拋棄的,而秦瑯把他們收集起來,經過十幾道工藝后,把這些茶做成了茶磚,硬邦邦真跟磚頭一樣,但因為是經過了發酵和蒸壓后,這茶葉倒是很濃。
只不過一般中原人喝不慣,但是給那些長期食用奶肉的牧民們吃,倒是比較適合。
這種茶磚,還便于運輸,不易霉變等,食用的時候倒也簡單,挫一些下來就好,若是搭配著酥油、馬奶等喝,再加點鹽,其實倒更適合牧民們的品味。
經過特別的營銷后,現在這種秦記茶磚,其實早就通過各大茶商們帶到了突厥、契丹、靺鞨、吐谷渾、西域等各地,市場銷售額更是年年飆升。
相反之下,如今中原反倒是被秦瑯故意營銷帶著改了品味,以前中原喜歡喝的是加鹽加蔥姜蒜等各種調味料的煮茶,而現在也漸漸開始喜歡喝沖泡茶,綠茶紅茶等大行其道。
秦瑯看著張超取來的是一塊茶餅。
這一看就是貴族們才享用的起的茶,也是如今中原還有不少人習慣喝的一種茶,如今中原成品茶主要有散茶、粗茶、末茶和餅茶四種。
普通的百姓一般是飲不起茶的,條件稍好點的自耕農小地主們則喝末茶,也就是后世老北京人喜歡喝的高碎,其實就是茶葉碎末,包裝一下,賣給小老百姓,價格低廉,但卻也還味道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