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一再強調時間。
時間寶貴,他長途奔襲烏海,就是要封堵花石峽這個交通要道。
部署好留守人馬后,秦瑯也就解散軍議,大家各自去休息。
士兵們殺牛宰羊的,飲馬喂食的,也有開始加固城防的,摸著黑干活。
一路奔來,都十分辛苦,大家都在抓緊時間休息。
“宣帥,俘虜里有人自稱是漢家子民,是被擄來為奴的,想見一見宣帥。”親軍校尉阿史那忠進來報告。
聽說有漢家奴,秦瑯還是打起精神,隨著趕到俘虜營里。
東城,原來用來做露天交易處,也是平時的圈羊處,此時關押著數百俘虜,秦瑯到來時,約摸百余自稱漢家人的奴隸被安排到另一邊。
看到秦瑯進來,這些人都激動的跪下哭泣,一個個聲稱自己家鄉何處,哪年因何而來。
“記下來,把同胞鄉親們的家鄉等都記下來。”秦瑯指示身邊的參軍們。
看著這些人身著破爛的羊皮袍子,一個個曬的皮糙肉爛的,衣著打扮,已經完全看不到半點漢家模樣,可他們口里說出的話,卻是地道鄉音。
也有些人因為來的太久了,常年沒有機會說漢話,說出來的漢話已經很怪異了,一問,有些人居然是從隋朝時就被擄來的。
多是隴右河西和劍南的邊民們,也有部份是關中等地,但也多是在邊地被擄的,有農夫有商販,也有邊軍士兵。
最久的已經在這里呆了二十年,有的人更是被碾轉販賣多次,看見中原來的這些唐軍們,一個個鎧甲披身,威武強壯,他們只感覺到無比的親切和安全,抱著唐軍眼淚留個不停。
此情此景,秦瑯不是頭一次見,在北地,在西疆,甚至是在嶺南,他也經歷過多次了,但是再次遇上,還是被這氣氛所感染,鼻子忍不住發酸。
戰爭帶來的是巨大的苦難,尤其是對普通的百姓來說,不管是交戰哪方,不管誰勝誰負,其實百姓都是受傷最重的那些人。
戰爭沒有勝利者。
秦瑯在外界看來是一個強硬主戰派,對待四夷諸蕃,動不動就喊打,要武力解決,這并不是他真的就如何好戰,只是他太明白混亂動蕩的邊疆,會帶來持續不斷的苦難,這才想要以武力結束這種邊亂。
“快去取衣袍、湯肉來。”
隴右軍取來了繳獲的干凈的衣袍,可這些人卻捧著衣袍不肯穿,“秦相公,這些乃是羌戎的左衽胡袍,我等穿了多年了,如今一日也不想再穿了,能否借我們一身漢家右衽衣袍?”
一名年邁干瘦的老者請求。
“好。”
這個請求讓人無法拒絕。
隴右唐軍們,紛紛拿出自己攜帶的備用軍袍。
秦瑯也把自己的拿來,并親自為這老者披上。
其它的隴右士兵們,也紛紛把自己的軍袍給同袍們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