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陪葬昭陵說出來,大家覺得還不算什么,秦瑯畢竟是皇帝的嫡長女婿,就算沒啥功勞,僅憑這個,將來也是有機會有資格跟長樂公主,一起陪葬昭陵,給皇帝做伴的。
但是配享太廟,是不是有些過了?有些早了?
可李世民激動之下,直接喊出了賜秦瑯死后配享太廟的話,豈還會再更改?
于是乎,秦瑯就成了大唐第一個獲此榮耀的大臣。
或許是覺得這樣有些太突出了點,于是第二天,李世民又下了道詔令,特賜河間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代國公李靖、勛國公殷開山,魯國公劉文靜,霍國公柴紹六人死后配享武德皇帝太廟榮譽,并賜他們死后陪葬獻陵資格。
這六位,都是武德朝重臣,開國有大功的,除了劉文靜和殷開山已經死了,其余四位也都還在,特別是李靖,還在貞觀朝也是出將入相的。
皇帝特意把這六位,劃拉給他老爹李淵,將來配享李淵的太廟,并陪葬在還在修建的李淵獻陵。
賜給這六位大臣配享陪葬榮耀后,李世民又下旨給秦瓊將來死后配享自己太廟,陪葬自己昭陵之特權。
沒讓秦瓊配享老爹李淵的太廟和他的獻陵,卻是特別指定跟秦瑯一樣配享自己太廟和昭陵,也充分說明李世民把秦瓊跟那幾位劃了界線做了區分,他認定秦瓊是他李世民的心腹重臣,而不是劃到李淵那里去。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心腹重臣,李世民并沒有馬上也給配享和陪葬的特旨。
不管怎么說,這幾道旨意,還是在洛陽朝野掀起了不小的動靜,李靖拼了這么多,最后還是沒被李世民納入自己的心腹,被推到太上皇的太廟去了,而秦瓊雖然當年也深受李淵看重賞識,結果還是被李世民劃到自己這邊。
秦瓊秦瑯爺倆雙雙被皇帝賜予死后陪葬自己太廟的殊榮,也越發讓人們明白,這對父子有多紅。
使者派出不久,八百里加急又到。
野馬臺大捷。
原來北山之戰的決策者雖是秦瑯,可指揮者是柴紹,當然,野馬灘最終大戰,秦瑯表現的更出色,他的決策指揮,使的大唐贏下了這極為漂亮的一場大戰,一舉斬殺伏允,滅掉了吐谷渾。
看到捷報上奏明的秦瑯僅率五千騎,于十三萬人的吐谷渾軍中,陣斬伏允,潰敗敵軍,降十萬眾,皇帝和重臣們,都啞口無言了。
上次的北山之戰,三萬破十五萬就不得了,這次五千破十三萬,還陣斬可汗伏允,這是打的什么神仙仗?
吐谷渾一戰滅國了?
西疆警報解除。
可所有人卻突然有些茫然了,這樣的戰績,比李靖滅東突厥還夸張,李靖那是朝廷籌劃數年,六路齊出十八萬大軍,調動數十萬民夫的舉國之力的滅國之戰。
而秦瑯僅以隴右之兵馬,用三月時間準備,然后打了三個月,就滅掉三千里之吐谷渾國了?
現在,要如何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