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也有人懷疑這個新消息的真偽,畢竟秦瑯從隴右出兵的時候,可沒這么多兵,庫山之戰后分兵時,也是南北兩軍各兩萬人。怎么現在程咬金南路軍被困大非川,秦瑯打了多個大勝仗后,反而還有六萬人?
但不管怎么說,朝廷上下都暗自期盼著。
鎮撫司也開始全力加強情報收集。
當野臺灘北山之戰的消息被鎮撫司八百里加急傳回洛陽,君臣們聽說秦瑯以三萬眾敗二十五萬吐谷渾軍,硬生生的解了劉蘭成之圍,個個驚的目瞪口呆。
實在是這情報有些太驚人,三萬敗二十五萬,聽這標題就能讓人震驚不已。可就算看了詳細內容,都能讓人不敢置信。正面硬戰,三萬打十五萬,結果還打贏了。
朝中上下,一時對指揮了這場野馬灘北山之戰大勝的秦瑯,全都給予了高超的評價,李世民甚至拿著僅有的情報,組織南北衙一眾在洛陽的高級將領們,進行沙盤復盤,推演了許多次后,依然認為這仗贏的非常不容易,秦瑯完全就是發揮出了名將水平。
皇帝激動之下,給秦瑯超拜太子太師,增加實食封通前共兩千三百戶,甚至特頒詔令,給予秦瑯死后配享太廟,陪葬昭陵的無上榮耀。
太廟是皇家的宗廟,里面有皇帝的祖先們,大唐立國時,太廟是祭祀五世,實際則是立有四廟,太祖廟是空置的。
唐代太廟制度沿用于隋,講究的是太祖以功建,昭穆以親崇,有功百代而不遷,親盡五世而斬。
在這種制度下,本來唐代太廟里的太祖應當是李虎,大唐的唐,就是他得到的封號,只不過唐開國時祭祀的四位皇帝,李虎輩份不高,所以沒把他擺在太祖的位置上,而是左昭右穆,祭祀四廟,空出了太祖位。
按隋制,祭祀五廟,也就是太廟正廟里只祭祀五位皇帝,增添一位,就要遷出一位到左右夾室里去,那些有大功的皇帝不遷,比如開國的,比得得國號的,如唐國公李虎,或開國皇帝李淵。
其它的皇帝,比如說李淵的父親李昞,若是將來新皇帝進去,就得把他遷出去。
太廟祭祀,講究是每年四時祭,一四七十一月各祭祀一次,大祭則是三年一袷,五年一禘,每一年要祭祀四次,每三五年還要大祭一次,皇帝要率百官群臣去太廟祭。
太廟里只有五位皇帝可享受這種高等級祭祀,王朝久了,沒什么特別突出貢獻的皇帝,都會漸漸移到兩邊夾室里,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另外,會對王朝那些特別有功勞的大臣,給予出配享太廟的資格,就是做為臣子死后,也能立個塑像坐在太廟里。
每一朝皇帝,都會有幾個配享的大功臣。
而每年四時祭,和三五年的大祭祀時,這些配享太廟的功臣,一樣能夠享受到皇帝親自跪拜的禮儀,百官也要跪拜。
做為一個臣子,能讓王朝的皇帝們跪拜,這在封建時代來說,確實已經是最高最高的規格了,而這樣的待遇,每一個皇帝時,頂多三五個功臣能得到這待遇。
大唐因為立國才十來年,雖說已經兩朝了,可開國皇帝現在是太上皇,還沒死,他都還沒進太廟,又是不體面的被趕下來的,所以現在還沒有人被授予過給李淵配享太廟的資格,畢竟李淵都還沒進太廟呢。
至于其它在太廟的四位皇帝,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追封的皇帝號,所以并沒有配享功臣。
皇帝一高興之余,給秦瑯開了先例,讓他死后配享太廟,陪葬昭陵,意思是將來李世民自己死后進了太廟后,秦瑯死后,就能立像陪在他的太廟神位旁邊,享受四時祭祀和袷禘大祭,甚至等將來李世民死后葬入自己的皇陵昭陵后,也會給秦瑯在附近留塊位置,等將來秦瑯死了,就埋葬在旁邊陪伴。
陪葬皇陵,也是個榮耀,不過按慣例,每個皇帝的陵地都很大,如漢代時還往往直接設一個縣,然后遷無數豪強大戶來充實。并且,會把許多功臣、外戚等賜給陪葬的待遇,比如自己的兒子、女兒、妃子,甚至自己的忠誠的功勛重臣們,往往會達到幾十甚至數百人的陪葬者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