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有些意外,于志寧等老師們可不會跟他講這些。
“那他們吃什么?”
“牧民養羊放牛,可舍不得吃,一般也就是逢年過節,殺一只羊吃而已。或者是冬季之時,羊凍死了才吃,又或者過冬前,提前殺掉一些公羊以節約草料過冬。但若是草原上沒有戰事,一般牧民過冬前則是把多余的公羊公牛賣掉,而不是吃掉。”
秦瑯指導著承乾給殺開腸破肚,分割切肉,一邊告訴他草原上牧民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草原之所以叫草原,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那里種不出莊稼,絕大多數地方是種不了莊稼的,甚至許多地方樹都是長不出來的,只長草。人又不可能吃草,于是養牛羊,牛羊吃草,而人吃牛羊的奶。”
“牧人每天都會擠奶,牛奶羊奶甚至是馬奶駱駝奶,因此牧民們養的牲畜,主要是母畜為主,就是因為能下崽和產奶。牧民們會吃各種奶制品,比如新鮮的奶打出酥油,或者把奶加工制作奶皮子奶豆腐等等。”
“牧民不養豬嗎?”承乾問。
“嗯,在遼東一些漁獵的部族,會養豬,也會養鹿,相對來說,草原上養豬不如養牛羊,牛羊吃草然后轉換成奶肉更有效率也更好養。”
“牧民養最多的不是馬嗎?”承乾就跟一個好奇寶寶一樣。
“牧民們養馬,但一般情況下養的數量少,因為馬很難養,就算是對于草原上的牧民們來說,養馬的成本也是很高的,馬吃的多,還講究多,不像牛羊好養好管,所以一般牧民們養的羊最多,其次為牛,馬只養少數,甚至有些人都只養幾匹坐騎。”
因為突厥和吐谷渾這些牧場上,牧民每年還要轉場過冬,是要逐草而游牧的,不是定居放牧,因此養豬很劃不來。
牧民在草原上其實條件很艱苦,不及我中原漢家百姓十之一二,他們放羊養牛,吃奶酪為主,一般吃不起肉,若是無戰事,邊市順暢,還能通過出售皮毛奶酷牛羊等,能過上還算勉強的日子。
如果邊市不穩,那么他們換取鹽茶鍋碗針線等的成本就極高,日子就更苦了,更別說,其實草原上的牧民也一樣要向貴族、大汗們交稅的,稅高的牛腿稅甚至達到四分之一,養四只牛羊就得上交一只。
“而草原上以游牧為主,牲畜基本上就是他們全部家當,最怕遇大雪災,一旦早霜大雪,牧草枯死,牛羊凍餓死,那么牧民們就連生存也難了,所以一旦草原發生大災,要么各部落互相內訌搶奪,要么就只有南下劫掠中原了。這也是古來邊境多戰事的原因,都只是為了生存而已。”
承乾還是頭一次聽到這個角度解釋北方胡虜邊患的。
“草原上牧民逐水草而居,但并不是隨意亂跑,而是要根據世代的經驗,選出兩塊地理環境較好的草場,一塊夏秋時放牧為夏牧場,一塊冬春時放牧叫冬牧場,牧場是相距很遠的,有時甚至距離數百里上千里,轉場的時候,很辛苦,也很危險,若是失誤,一場暴風雪可能讓幾代人的努力就全沒了,因此草原諸部,對于各自的牧場,都是極拼命保護的,為了爭奪牧場,草原上時時刻刻都在爆發著沖突和戰爭。”
一般情況下,草原牧民都是自給自足,吃奶肉穿皮毛住氈帳,但也還是要跟外面交易,比如鹽茶針線鍋碗等等。
可不管怎么說,草原上也只有貴族們的日子是過的可以的,那些窮夷平時肉都吃不起,也就勉強活著而已,真不如太平年月的中原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