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改革,推行冠位十二階,訂立十七條憲法,并尊崇佛教,加強皇權朝廷,限制貴族豪強。
對外,東瀛繼續控制朝鮮半島任那一些地方,并以此為大本營,聯合百濟,進攻新羅。在數次戰爭中,攻下新羅五城,迫新羅國求和,并利用新羅百濟戰爭,成為了百濟的盟友,讓百濟朝貢,并派王子入倭為質。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東瀛有些膨脹。
當年圣德太子派使者到隋朝,寫信說日出處天子致信日落處天子,無恙乎,還說聽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使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等。
楊廣對海西菩薩天子的稱呼倒還接受,畢竟他確實崇佛,可倭王自稱日出處天子,卻說他是日落處天子,他就覺得不好了,一來日落處天子聽著不太吉利,二來倭王有何資格跟他并稱天子?
楊廣還特意派人詢問倭國風俗,官員回奏稱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日出便停理務,云委為弟。
本來就很不高興的楊廣一聽,倭王居然這么狂,以天為兄以日為弟,馬上訓斥其此太無義理。
要知道中原皇帝號稱天子,那就是天的兒子,你倭王卻說天是兄長,那豈不是占楊廣便宜,自認為是中原天子叔父了?
從另一邊講,天子天子,君權神授,這是皇權統治的根基法理,現在倭人也跑出來講天是兄長,這豈不是要亂?
雖然第二年倭人又派來使者,這次還帶來了推古女皇的信,稱隋朝為海西有大隋,禮義之國。而自稱為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說派來使者,學習海西大隋等等,絕不再提什么日出天子之類的,這才讓楊廣舒服了些,也派出了使者回訪日本,前去宣旨冊封。
推古女皇和圣德太子遣使入隋,其實并不是因為要什么冊封,因為他們一開始派使者來朝時,對雙方的關系定位就是對等的。
他們來使,主要也是因為當時朝鮮半島的局勢危機,楊廣繼位后,有意征討遼東高句麗,而倭國早在沒有史料留傳只有傳說的上古時期,就有神功皇后征討三韓的傳說。這個三韓,指的就是半島上的土著辰韓馬韓弁韓。
到了隋朝時,半島上此時已經變成了高句麗和百濟與新羅三國并立的局面,百濟和高句麗其實都是從遼東南下的扶余人建立的。
只有新羅國才是當年的三韓之后。
在隋朝準備攻打遼東的時候,倭國此時也還在島上有自己的勢力,他們占據了任那國,只是倭國雖說早就萬世一系,一統諸島,可實際上也一直是動蕩不安,在蘇我氏和物部氏還在為崇拂抑佛相爭,并最后因為擁立新天皇而全面內戰的時候,原本與百濟結盟對抗高句麗的新羅,卻突然跟高句麗結盟,安穩了北邊后,膽氣十足的出兵突襲任那,并開始陸續吞食諸城邦國。
任那是倭人在半島上立足的要地,失去任那,倭國就有被趕出半島的可能。而倭國數百年來就一直有向北奪取半島的野心,哪能甘心放棄。
于是倭國想要發動反擊,但又擔心中原隋朝,這才派使者前來,目的還是想試探大隋的態度,想要跟大隋結盟,畢竟新羅與高句麗結盟,而大隋卻要準備討伐高句麗,敵人的敵人,自然是朋友。
雖然倭國的思路沒錯,可惜他們沒明白中原王朝一直以天朝自居,就算面對強大的突厥時,也都沒放棄過這種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