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有一條南線,從揚州或明州出發,橫渡東海,直航倭國值嘉島(九州平戶),再前進經松浦、博多就可到達筑紫(北九州)。這條航線比北線和南島線航程更短,但中途沒有可停口岸,不過一路順風的話,只需要六七天就能達到倭國的值嘉島,然后還可向北航向高句麗、或百濟、新羅。”
“南線只有我們現在特別訂制的大海船,才能抵抗大風浪,加上我們的新技術,方能安全抵達。”
秦瑯滿意的點頭,有三條直航航線,那么就不用受制于高句麗或是百濟了。
“衛公,倭國只是個小小島夷,用的著這么費力開辟三條專門的直航航線嗎?”安祿山認為,單獨的航線成本較高,畢竟航線主要是為了帶貨賣貨嘛,若是沿途經過高句麗、百濟、新羅,豈不是能賣更多。
秦瑯笑笑,“你知道現在倭國是什么情況嗎,你知道他們人口多少嗎?”他告訴安祿山,現在的倭國其實也有幾百萬人口了,論人口其實已經在大唐周邊算是較強的,更別說倭國雖是島夷,但也因此沒什么大的外在威脅,比較穩定。
島內的大和國統一島上諸國后,大王改稱天皇,皇室和近畿豪強們組成朝廷,劃設國縣,委派地方豪強擔任官吏,形成的是一個較強的奴隸制國家。
天皇依賴近畿、地方的氏族貴姓豪強們統治全島,倭國統治者把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組織起來生產,天皇有直轄領導地屯倉和田莊,部民們在氏姓豪族和天皇的田莊屯倉中從事生產。
手工業也完全由朝廷和豪族控制,以不同的專業編成不同的部。
與大唐現在更為先進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相比,倭國確實還處在較原始的奴隸制時代,天皇、近畿貴族、地方豪強以及部民、奴隸這樣較簡單的關系,雖說奴隸制落后,但也意味著天皇和貴族豪強們的富有,因為極少數人占據了整個倭國所有的財富。
也正因此,百余年來,天皇與豪族不斷的擴大屯倉、田莊以及占有部民,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不斷激化,而皇室侵奪地方豪的土地、部民,中央大貴族與皇族之間也是紛爭激烈,甚至中央大貴族也為權力也斗的激烈。
盤井之亂是一場大規模的地方叛亂,導致葛城臣、平群臣、大伴連、物部連等大貴族在斗爭中逐一失勢,到此前,只剩下了蘇我氏和物部氏兩大倭國古代高級貴族為控制朝廷而繼續爭斗。
物部氏掌握兵權,而蘇我氏掌握財權,物部氏代表著守舊勢力,蘇我氏則積極吸收外來思路。在隋朝年間,雙方在用明天皇死后,圍繞著皇位繼承問題,爆發激烈沖突,以此為契機,蘇我馬子與物部守屋展開激戰,最后馬子討滅守屋,單獨擁立天皇,此后因所擁崇峻天皇對他不滿,便又謀殺崇峻,另立外甥女炊屋姬靈位,是為推古女天皇,從此獨攬朝政。
在推古女皇在位的三十六年里,蘇我氏的勢力達到空前,真正的權傾朝野。不過圣德太子攝政多年,學習隋朝,推行改革,意圖加強皇權,建立一個如隋朝一樣的中央集權國家。
可圣德太子雖然也推行了冠位十二階,推行了十七條憲法,并崇揚佛教,但是,倭國的根本問題還是奴隸制的限制,不打破以部民制為基本的奴隸制,倭國就不可能上升到封建集權時代。
“倭國金銀山銅礦,倭國王室和朝中貴族以及地方豪強們,是真的有錢,我們去貿易,直接換他們的銀和銅回來就是大賺。”
秦瑯甚至告訴安祿山,他甚至計劃把這些運回來的銀銅,在登州揚州等港口直接加工鑄造為銀幣銅錢,然后再運回去賣給倭人。
因為倭人生產技術落后,他們還在用金塊銀豆子這種落后的支付手段,銅錢更是錢荒,所以完全可以為倭人鑄錢,然后再賺上一筆狠狠的鑄幣稅。
“倭人真那么有錢?不像啊!”安祿山覺得蘇我倉麻侶等完全一副鄉下人進城的模樣,怎么也不像有錢人。
“挑些好東西,賣給倭人,蘇我氏崇佛,倭國崇佛,所以把我們當初汰佛掃入倉庫的許多佛寺制品,都可以轉賣給倭人,當然,只要倭人看上的東西,我們都可以賣給他們,只要利潤合適就行。”
“倭人倒是什么都想買,可倭人使團沒錢啊。”
“沒錢沒關系,可以借款給他們啊,先貨后款,收點利息就是。”秦瑯笑呵呵的告訴安祿山又一個生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