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金鑾殿上。
十枚高及三尺,徑約二尺的石頭擺在金殿當中。
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卻形如鼓狀,花崗巖的石面上面更是各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
“詩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學士蘇勖圍著石鼓上的篆字驚嘆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
同樣為書法大家的虞世南也圍著看了半天。
“陛下,這些石鼓篆刻,文辭嚴謹,意義深奧,難以讀懂。字體既不像隸書,也不像甲骨文,雖年深日久,可卻還完整如新。筆力剛健果斷,就像快劍斬斷蛟龍一樣。筆勢舒展生動,就像鳳凰翩翩起舞,或似眾仙下凡。筆畫瘦硬勁健,縱橫交錯,有如枝條交叉重疊的珊瑚、玉樹,真是美不勝收!”
雖然蘇勖和虞世南都是當世書法大家,對于文字最為精通,可面對傳說中通行于周秦之時的這些石鼓文,他們卻都一時認不出來。
“認不出?”李世民也很驚訝。
這些石鼓是在貞觀五年上元節當天,岐州陳倉的三峙原突然地龍翻身,山體開裂,露出了這十塊帶有古怪文字的石鼓形花崗石頭。岐州刺史鄭元璹認出這是周秦時使用的大篆,他覺得岐州本就是古秦之地,如今古秦之地山中突然出現這些埋藏千年的古秦之物,那么對應當今皇帝曾經做過秦王,這就妥妥的就是祥瑞啊。
上天賜給皇帝的祥瑞,岐州刺史鄭元璹立即就親自護送著這批石鼓趕到長安,獻上祥瑞慶賀。
“陛下,臣可以肯定這石鼓上的字肯定是大篆,但這些大篆與說文解字上所收錄的籀字相似,但臣觀石鼓上字,卻并未有收錄于說文解字之上。”
一群飽學之士在那里跟皇帝解釋籀(zhou)字,據說春秋戰國之交,有一部字書叫史籀篇,傳說是周宣王太史籀所著,四字一句,編成韻語,為兒童啟蒙之書。
這種傳說周宣王為顯國威,于是讓太史籀把原本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了籀文,這也是小篆的前身。
這些籀文的特點,就是字形繁復,呈正方形,筆劃優美,可卻不象形象事,脫離了古代文字象形功能。
秦滅六國后,統一文字,這種籀文也就沒有再使用,只有一些古籍上有一二百個古籀文傳世。
“準確點說,這種就是籀文,是大篆的一種,也是大篆中的異體字。”同樣是書法大字的褚亮說道。
大篆是相對秦國開始的小篆而言,因此鐘鼎文就是大篆,而籀字是從鐘鼎文中異化出來的一種字體。
大篆是漢字發展的一個重要進程,使的漢字脫離了圖畫原形,線條化和規范化,尤其是奠定了方塊字的基本結構。
但大篆與小篆雖都叫篆,可相差巨大,尤其是其中做為大篆異體字的籀文,更是不象形不象事,純粹就是一種人工制造的新符號。僅傳世一二百字,唐人早就不識得這些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