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五年,辛卯。
二月,甲辰(十四日),皇帝御駕自岐州九成宮回京。
皇帝召開廷議。
長孫無忌再次請求為皇太子舉行冠禮,因為皇帝回來的晚,原擬好的二月十八的吉日已經錯過,再筮吉日二月二十四日。
“今東作方興,恐防農事,宜改十月。”李世民坐在御坐上面無表情的回答。
今日三拜三罷宰相的蕭瑀也參加了廷議,現任太子太傅的蕭瑀上前,“據陰陽不若二月!”
李世民卻依然直接駁回,“吉兇禍福在于人,如果動輒依靠陰陽,不顧禮義,能夠得到吉祥嗎?依循正理而行,自然地有吉祥。農耕時最忙,不可失去時機。”
皇帝連續駁回幾位宰相的請求后,緩緩開口,“說到古禮,古代天子于每年親自到田間耕作,表示重農。《禮記·祭統》云,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谷梁傳》天子親耕,以共粢盛。漢代鹽鐵論也說,故春親耕以勸農。”
“朕近來讀史書,經常讀到古代帝王親耕,周禮注曰,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蓋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于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艱難無逸也。”
“周天子,親耕藉田千畝。”
“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然晉時南遷,后魏來自云朔。中原分裂,又雜以獯戎。代歷周隋。此禮久廢。”
李世民朗聲道,“剛才諸位大臣認為要恢復古禮,要為皇太子行加冠禮,朕以為這個提議很好,當年隋文帝結束南北三百年分裂,盡去胡俗舊風,恢復周禮漢制,復漢家衣冠,做的非常好。只是有些禮儀還是沒能恢復,比如冠禮,再比如這藉田之禮。”
皇帝說了半天,最后說出了自己的打算,要恢復古禮,不但要恢復冠禮,也要恢復藉田之禮。
“司農寺于城郊擇田千畝,以行皇帝耕藉之禮,親祭先農民,躬御耒耜。”
他還提出,王公百官,也應當恢復這個古禮,按周禮,天子親耕千畝,諸侯百畝,所以王公貴族們也要行耕藉禮,親王國公,要親耕百畝,其余一至九品官,各九十畝到十畝。
殿上一片驚訝,誰也想不到皇帝居然又要恢復這么一項古禮來。
可問題是,本來大家是要討論為皇太子加冠禮的,可現在皇帝卻扯出二月耽誤農時,要改到十月,而皇帝偏偏卻又提出要恢復耕藉禮,這耕藉禮卻正是原本太子加冠禮的時候。
這就不免讓人浮想連篇了。
親耕藉田制度始于周代,本意是要讓奴隸主統治集團們稱知稼穡之艱難,于是周初就制度了親耕藉田制度,將把它做為國家的一項十分隆重的典禮,每年在立春之前的九日,天子就要事先齋戒沐浴,表示敬誠,到了立春天耕之日,舉行盛大的親耕藉田儀式,先由天子以農具翻一下土,然后公三下,卿九下,大夫二十七下,最后庶民們將千畝田耕完。
這個制度的本意是很好的,表示統治階層對于農業的重禮。
制度推行以來,后代遵行不替,周宣王因為不藉千畝,還曾引起一番議論。漢代之時,漢文帝曾發布詔諭說,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并強調為天下先,從此之后,皇帝親耕,皇后親蠶,就成為制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