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晉末年大亂,五胡做亂,衣冠南渡,北方走馬燈似的五胡十六國多是游牧部族,對于親耕之禮并不重視,大多荒廢,但后來北魏統治北方,積極漢化,孝文帝就曾兩次親耕藉田,以鼓勵搞好春耕生產。
只不過這也只是曇花一現。
今天李世民要重新恢復廢棄長達數百年之久的藉田之禮,宰相們也沒有反對的理由。可偏偏在太子要舉行加冠禮的時候提出,還要太子的加冠禮推遲到十月,耐人尋味。
皇帝不但要自己舉行親耕大典儀式,甚至還要京城百官,也要在公廨田或職田或是自己的田莊上進行藉田禮,而地方官更要帶地方官吏們舉行耕藉禮,以率百姓力田務本。
李世民輕易的帶偏了方向,讓廷議變成了對恢復耕藉禮的討論,比如選在南郊還是東郊,比如祭祀天地、社稷、神農,再比如要不要建一個觀耕臺,到時方便皇帝觀看王公百官們耕田。
要調動多少禁軍隨行護衛,要不要再搞點活動,比如打一場馬球比賽什么的。另外,舉行這么重大的典禮,要邀請哪些人出席,要不要大赦天下,或是給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賞賜衣帛,又要不要對一些勛戚貴族子弟授以出身等等。
孔潁達提議,春耕之后,大赦天下。
而陸德明提議,春耕過后,可以考慮改元慶賀。
······
一群六部九卿尚書侍郎等大臣們討論激烈,反倒是那七位宰相在那里沒吭聲。
秦瑯一直在暗暗打量著李世民的微表情,總覺得皇帝今天是一直在憋著一股氣,是帶著情緒回京的,這次廷議更像是在跟宰相們較勁。
苗頭很可能還是之前政事堂駁回了皇帝的中旨,打了李世民的臉,這讓皇帝很不服氣,于是這次回來就是來找碴的,所謂太子冠禮耽誤農時,其實也是扯蛋。
李世民要搞親耕禮,但他弄個大排場,也只是祭祀神農,然后在那一千畝田里,扶犁抄一兩個來回而已,剩下的田還不是皇家奴隸耕種。他的親耕禮排場那么大,就不耽誤?
“陛下!”
國舅爺長孫無忌站了出來,“臣以為天子親耕禮和太子加冠禮并不沖突,恰恰相反,先為太子行加冠元服禮,然后接著舉行天子耕藉禮,這是前所未有的大盛事,好上加好,吉上添吉!”
“臣請求雙禮前后舉行!”
李世民緩緩道,“耕藉禮荒廢數百年,如今要重新恢復,便要搞的隆重盛大,時間緊迫,若要再舉行太子加冠禮,只怕來不及也弄不好。”
尚書右仆射,皇后的舅父許國公高士廉也站了出來,“陛下,臣以為來的及,也完全能辦好,臣愿意親自督辦籌備禮儀,一定能辦好。”
魏征這時也站出來,“陛下,可由左仆射房公負責籌備親耕禮,而由右仆射高公籌備太子加冠禮,各部衙有司一起協助配合,分工合作,應是來的及。”
一個個宰相都認為,二月大吉,適合太子加冠,十月,反而是兇月無吉時,不適合太子加冠,而且到十月,太子便已經滿十三可稱十四歲了。
而依周禮,太子十二而冠,今年太子已年滿十二,正好加冠。
一時間,宰相們群相進諫,要求二禮共行,且要太子加冠禮在前,皇帝親耕禮在后,接著舉行皇后的親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