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自己建立了大唐后,李淵也發現后遺癥了,沒辦法,又不好廢除。于是他就把楊廣稱帝后廢除的開皇時楊堅的散實官制又拿了出來,然后開始用散實職,再次拉攏人心,到處派送。
可到武德七年時,不僅楊廣八郎八尉的那套散職爛大街了,楊堅的那套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的散實官也完全濫了。
滿大街的大都督、大將軍,甚至是上大將軍,上柱國。
當年在三國時可堪稱一國之最高軍職的大都督,此時卻只成了隊正、旅帥等小軍官的散實官,漢代的大將軍,此時也頂多就是個百夫長的散實官,而南北朝時最頂級的柱國,上柱國,也完全淪為了中層軍官們的散實官。
李淵也沒辦法了,楊廣楊堅爺倆的兩套官職都讓他給禍禍完了,于是在武德七年,中原幾乎一統的情況下,李淵下詔,把之前的散職和散實階廢除,統稱為國初勛名,代之推出了新的文散官和武散號將軍以及勛官體系。
當年的國初勛名可以保留,但純粹只剩下了一個名號,沒了半點實際作用,朝廷給他們轉為文散官或武散將軍號或勛官,但卻要降很多級轉。
散將軍號為十階,從輔國大將軍二品到五品游擊將軍,勛官則從上柱國到武騎尉。
散號將軍是高級武官,但勛官卻為視品,表面品級高,實際選官的時候卻得降十二級使用,只授從六品上職。其實勛官就是相當于散將軍的下階,十階散將軍號與十二級勛官,構成了武官散階體系,但又還有些不完整。
總之,李淵在奪得天下后,翻臉不認人,提起褲子就賴賬了,把當年濫授的散職、散實官統稱為國初勛名,然后停止使用,重新搞起了一套散官、勛官體系。
到了李世民繼位后,把李淵還不完善的這兩套官制,在秦瑯等宰相們的幫助下,逐步完善,文武散官各二十九階,停用了十散將軍號,而是重定了二十九級的武散官,與文散官對應。
并明確了散官做為官員的本品,以及俸祿標準。勛官則用來酬賞軍功,或授予民爵,再次強調了視品授官的明確條件,實際就是再次把勛官貶值了。
張超的老爹張鐵槍,跟著秦瓊南征北戰,也算是屢立功勛的老兵,當年跟著秦瓊投唐后,授的散實官挺高,武德七年后改官制后,錄前后勛,授了視從三品的護軍,但實際武職也才六品。
還是秦瓊當上太尉,隴右之戰后秦瑯特別關照,吏部錄勛授官的時候,才轉了從五品下職,還是在松州任職,又給授了個開國子的虛爵而已。
張超跟著秦瑯好幾年,運氣好也打了許多仗,野馬臺之戰還假扮秦瑯為帥,可現在也才是個視從五品的七轉騎都尉,一個虛封開國男爵。
就算有秦瑯的幫助,可在官場上,他早就被打上了秦郎部曲的標簽,這輩子運氣好能跟老爹一樣授給五品實職都不錯了,還想出將入相,做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