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硬扛了隋軍三征,雖說元氣大傷,可隋亂以來,也是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現在還算是又續上命了,甚至都有余力去找新羅的麻煩。
大唐現在也根本沒有在東線再起戰事之意,一切都還需要時間。
秦瑯計劃從遼河口巡視,也只是去瞧一瞧那邊的情況而已。
皇帝給秦瑯的這次巡視任務,東部和南部沿海一帶,俱在他巡視范圍之內。
正月里天寒地凍,戰馬鐵蹄敲在**的路面上,發出脆響。從長安到太原再到幽州的這條路線,是大唐的一條國道主干道,道路很寬,沿途都是密集的城鎮鄉村,每隔二十里就有一座驛站。
過蒲津橋的時候,秦瑯看著黃河兩岸拉起鐵索的一頭頭大鐵牛,很是驚嘆。為了保證這座貫通關中、河東要道的蒲津橋安全,朝廷在這里兩岸各立鐵牛四頭,前后鐵柱三十六,兩岸還各有鐵山四座。
此前,在號為盛世的開皇年間,這重要的河津上也只是浮舟相連,以竹索相連。這樣的浮橋并不穩定,甚至在冰棱期還得拆除,通道中斷。
貞觀初,秦瑯任轉運使司平章國計時,同意推動了這個項目,把竹索浮橋,改成了鐵索懸橋,成為永久固定橋梁。
為保證橋梁的安全,調集了許多鐵料,征召了許多工具,澆鑄鐵山、鐵牛、鐵柱為地錨,八頭大鐵牛,對拽八條大鐵索,鐵索橋上再鋪上木板,可以直接通車馬。
貞觀三年,蒲津大橋落成,八牛鎖蒲津,一橋連三城,黃河鐵牛成為此地一景,更加讓關中河東這兩地暢通無限。
從關中到河北,尤其是去幽燕一帶,基本上都是走蒲津大橋了。
幾年了,巨大的鐵牛依然紋絲不動的立在兩岸,更為難得的是居然渾身光溜溜的锃光發亮,一點繡跡也沒。
秦瑯詢問緣原。
“秦相有所不知,自鐵牛鑄成,蒲津橋通,從此東西暢通,方便了無數百姓商旅,甚至連帶著這里水患都減少了,百姓都稱為牛為神牛呢,說這些牛是河伯派來鎮水的大將。這四時八節啊,百姓都會趕來拜河伯祭黃河,也給神牛上供。”
“甚至百姓若有災病,來拜一拜,摸一摸,都能治病去災,十分靈驗。”
按這當地官員所說,這八頭大牛簡直無所不能,鎮水患,驅瘟疫,還能治病驅邪,所以不管是附近的還是路過的,都會拜一拜,摸一摸。
秦瑯看著那大鐵牛屁股下明顯摸的更亮一點的牛卵,“難不成這鐵牛還有送子的神通?”
“有,而且很靈驗呢,比以前的送子觀音菩薩還厲害!”
這就是扯淡了,鐵牛是秦瑯鑄的,他會不知道,這鐵牛別看不起眼,可其冶煉鑄造的工藝卻是極其先進的,僅其重量,每頭就重達六萬八千斤,這個重量再配上三十六鐵柱、八鐵山,就能保證能拉起八條大鐵鏈,穩如磐石。
當然,當初選用鐵牛而不是鐵虎鐵熊啥的,也確實有點講究,易經上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確實有用鐵牛鎮水這樣的美好希望。
但說其它的種種神通,就是扯淡了。
甚至這幾年蒲津這里風調雨患,尤其是黃河水患不再,其實跟鐵牛沒啥關系,而是這幾年朝廷拔了許多錢興修了防洪工程,治理黃河,擁有了更強的抗洪能力,自然就不容易受災了。
當初修鐵橋的時候,甚至抬高加固河堤,壘成了石堤,上下百里的河堤也都整修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