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曹州首富之子,瓦崗寨的三當家,再到后來控制著河南大片地盤的梟雄,再到歸唐。
“我在京時,就常聽圣人說當年楊廣無道,不能選任賢良,只知道修筑長城來防備突厥,實在糊涂。而圣人委任曹國公鎮守并州,威名震懾突厥,邊塞安靜。曹國公一人,勝過萬里長城也!”
這番馬屁讓李績也不由的哈哈大笑起來。
不過這位卻也沒真把這話放心里去,要真認為他勝過萬里長城,那他李靖歸唐之時,就被那般禮遇,為何入唐十年,反而這官職實權越來越小?
剛歸附時,他手底下握著李密一半的舊部兵馬,李淵要封他為王,后來也是當大行臺大總管,可如今轉眼都貞觀六年了,他李靖的本品也才是金紫光祿大夫,這只是正三品,還是今年正旦大朝后剛加的,原本還僅是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正三品階當然不算低,畢竟宰相職也才三品。
可問題是,當年他瓦崗的那些部下,國公郡公侯伯出了上百個,本階上三品的也一大堆,更別說秦瓊當了太尉,拜過宰相。程咬金牛進達等也都是都督,連李大亮都是大都督府長史,吳廣李君羨等更是大將軍,連秦瑯這樣的瓦崗二代,都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了。
若說李績心里沒有半點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但又能說什么呢?
正是當年這帶頭大哥的身份,限制了李績在大唐的發展,秦瓊程咬金牛進達黃君漢郭孝恪等一個又一個的仕途暢通,唯有他道路艱難。
可反過來想,當年跟他一樣身份的那些人,杜伏威羅藝高開道劉季真這些,都跟他一樣是賜姓封王,結果還活著的也就他一個了。他能活下來,也許不是他有多大的功勞,而是當年拒絕了封王,只接受了國公,這才是保命的關鍵。
可同樣是父子皆國公,李績父子還得賜國姓,秦瓊爺倆就沒得賜國姓,只是成為皇帝親家,但秦瑯爺倆就是皇帝心腹,他李績就一直是被按著使用的。
“聽說三郎這一路來,可是遇到了不少作亂的突厥馬賊,這都是我治理不力,有失職守啊。”
“我這一路來,是不是多管閑事了?”秦瑯笑問。
秦瑯是觀風俗使,但是觀海沿海諸州縣,河東并不沿海,所以不在他觀省范圍內。
“汾晉一帶確實有不少突厥人作亂,或嘯聚叢林,或占山為盜,不過進入并州之后,可是情況大為不同。這邊沒遇到突厥人作亂,足見叔父功績。”
并州為大都督府,親王遙領,實際是長史李績代理主持大都督府事務,同時兼任并州刺史之職。
不過雖為大都督府,可并不是管理整個河東。
并州大都督府督并、嵐、儀、石四州諸軍事,級別雖為大都督府,可對代州都督府,云中都督府都并沒有直接的統轄權,僅僅是若發生重要戰事時,皇帝才會授權大都督府協調之權,平時是并行關系。
入城后,李績特設家宴招待秦瑯。
席間,李績讓自己的兒子李震李思文李思順前來拜見。
“這是老大李震,過了十五馬上就十六了,還整天吊兒郎當的,三郎這個年紀,都已經靖亂起家大出息了。”李績指著自己的嫡長子一通貶低,然后希望秦瑯帶上李震同行。
秦瑯深知這個李震其實人長的高大也還是比較有本事的,據說按李績之意棄武習文,年紀輕輕已經通經熟史,能詩會詞了,李績或許正是知道自己身份尷尬,所以也避免讓兒子再走武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