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以北,歸程處默的北海水師艦隊管轄。長江口以南到琉球海峽,歸尉遲寶琳的東海水師艦隊管轄。海峽以南,皆歸牛見虎的南海水師艦隊管轄。
地盤劃分好,倒是還各自滿意,唯有牛見虎稍微不滿,認為他應當是東海水師提督,寶琳是后上來的,應當讓他去帶南海水師。
秦瑯沒理會他。
六千人的艦隊,因此也從每艦隊三千人,改成了兩千人,船只等也都要勻一份給新艦隊。
“快說目標在哪?”
“秦瑯手指在被他扶正位置,且擴大了許多倍的寶島上一指,這!”
“這是?”
“流求!”
此流求不是彼琉球,彼琉球后世本中原藩屬,后被倭國侵占,改為沖繩。而此流求卻是隋以來對寶島的稱呼。
春秋戰國時中原稱臺為島夷,秦朝稱瀛州,三國時稱夷洲,隋朝起稱流求。
雖然離大陸很近,但因為從秦漢自隋唐,福建多山相封閉,故此在千百年來都是沒能真正納入中原朝廷真正管轄的地方,比嶺南都還要更加落后蠻荒。
也正因此,在福建對岸沒多遠的臺島,也就越發的與中原若即若離,雖然很早開始就有中原人從福建登上臺島,但臺島跟海南島比起來,卻與中原朝廷始終沒能在一起。
三國時期,東吳偏安東南一隅,急切需要人口土地糧食,于是南征山越,一路打進了福建,后來還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兵萬人浮海前往臺島,在島上攻打島夷,俘獲數千人,并在島上墾荒種植糧食。
但后來屯墾計劃失敗,只帶回了幾千島夷俘虜返回。
不過此后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對臺島上往來還是多了起來。
隋結束南北分裂,一統天下,楊廣便對這個傳聞中的海中巨島很感興趣,他曾三次派使者前往流求島上。
元年,派朱寬隨海師何蠻到流求島招撫島夷,結果不通語言,只抓了一個人返回。
第二次朱寬又帶上了能懂島夷語言的昆侖奴前往,招撫島夷蠻王,結果他們不肯臣服,于是也只是擒了幾個人回去。
大業三年,再派陳棱、張鎮周發東陽兵萬人,自義安郡海陽(潮州)出海,攻打流求國。
隋軍到達島上時,島人還以為是中原的商船過來貿易呢,高興的帶著土特產來交易,結果被張鎮周和陳棱一路殺到他們的王都,擒獲了他們的大小王,俘獲數千人而還。
因為流求人的抗拒,楊廣未允把流求納入大隋疆域,沒能成為他大業的一筆,不過這幾次行動,卻也讓中原對這個夷島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們知道了,島上的番部眾多,有了許多部落聯盟,有大小諸國王,他們知道了一些部落的名字,姓氏,甚至知道了他們的一些政治組織,居處建筑,武器用具、男女服飾、風俗習慣等等。
總的來說,島上雖然有許多部落聯盟,但并不是一群野人,他們喜歡紋面刺青,喜歡居住吊腳樓,會種地也會打獵,甚至有自己的信仰等等。
隋人留下了數千字的文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