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宰相都想把魏王李泰分封于彩云之南,這個連大唐驛站都還沒有通及的地方,大唐天子豈忍心讓最心愛的皇子封建那里。
“無忌,你以魏王當分封何處適宜?”
長孫無忌看著地圖,瞧了半天,也覺得云南道太偏僻了點,這片地區在漢魏以來稱為南中地區,在隋稱為南寧地區,入唐改稱云南道。可不管怎么說,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依然還是個地方蠻族豪強羈縻控制的局面。
“不如分封于安南?”長孫無忌斟酌著道。
高士廉卻出聲反對,“既以宗室皇族,開國功臣世封永鎮邊疆,那就不僅僅是酬功謝賞,還應當起到屏藩作用。臣以為,西南的云南黔中諸道,正因為如今朝廷控制不嚴,鞭長莫及,更應當授封信的過的宗室和功臣過去鎮守。”
“臣請分封魏王泰于南寧州,分封吳王恪于西寧州,分封齊王祐于東寧州,世封永鎮,代代屏藩朝廷。”
右仆射開口,讓李世民不由的皺眉。
高士廉所說的南寧(曲靖),西寧(西昌),東寧(廣西融水)三州,也是隋朝時的三個總管府,其關鍵就是位于要地之上,屬于南中地區的交通要道咽喉,地理位置特別重要。
“臣還請將黔中矩州改為東寧州,以廣西原東寧州地改為融州。”
李世民看著地圖,高士廉這個提議,要把他的三個皇子全分封到原南中地區,如今卻分屬劍南、云南、黔中三道,但南寧、西寧、東寧三州所在,卻正是聯通這三道的咽喉要地。
從戰略角度來說,若大唐以宗室皇子永鎮此三地,那么朝廷確實能夠進一步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
可說到底,李世民還是有些舍不得讓自己的親兒子們到那里去。要知道此時不管是西寧還是南寧又或東寧,名義上歸附大唐,實際上都完全是西南夷們控制的。
如南寧州,便是由云南爨氏控制,這爨氏自稱是漢代班超班固后人,到東漢末年,班氏因功受封食邑于爨地,因此就以爨作為他們的姓氏。到蜀漢時已為南中豪強大姓,然后遷運庸蜀,流薄南入,落籍于滇。
到東晉之時,爨琛獨霸寧州,其家族分統各地。
南梁武帝時,梁王朝征討侯景,寧州空虛,爨氏乘機據有其地,并有諸部,據境二千余里。
梁元帝時,爨氏以其地降北周,遙授南寧州刺史,允其子弟世襲,為羈縻州。
隋開皇時,爨氏家主爨翫兩次叛亂,隋軍兩次征討,懼而入朝,被楊堅所誅,諸子沒為官奴,然南中地區依然為爨氏家族據有。
大唐開國之后,為穩定南中地區,李淵將淪落在長安為奴多年的爨翫之子爨弘達授為昆州刺史,派人護送他帶著父親尸首為回爨地安葬。
爨弘達回到南中后,爨氏各部也很快接受大唐封賞,歸附大唐。當時李淵的女婿益州刺史段綸也趁機招附南寧諸蠻歸順,朝廷在南寧地區設立六個州。不過之后朝廷派去的官吏,卻與爨氏蠻夷們水火不容,因為權力之爭,雙方爆發激烈的沖突。
諸蠻復叛。
朝廷先后派李孝恭、李靖等征討,可每次大軍一走,諸蠻復叛,朝廷苦不堪言,最后只得讓嶲州(西昌)都督府長史韋仁壽檢校南寧州都督,寄治西昌,每年到南寧巡視一次,安撫諸蠻。
另一邊又用爨弘達為南寧州刺史,設八州十七縣,任命蠻夷諸部首領等為刺史縣令。
在這種妥協安撫政策下,南寧地區才算是安穩了下來,可朝廷想趁機進入南中地區實行真正統治的計劃也完全落空。
韋仁壽此后為大唐在云南道的全權代表,盡心安撫諸蠻,對于各部是大力拉攏,紛紛授官給職,諸蠻都得了朝廷的封賞,又能開商路貿易,大唐也不來爭權奪地,倒也樂得其所。
于是此后,韋仁壽又往洱海地區招附諸蠻,再置七州十五縣,整個南寧地區,滇池和洱海兩大地區的蠻族勢力,便都成為大唐的羈縻臣屬。
不過這種臣屬很脆弱,是建立在大唐不對諸蠻干涉的前提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