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唐要在西南分封宗室諸王,建立藩國,只怕又將引起新一輪的動蕩。
但高士廉卻堅持認為,如今云南的太平只是假象,朝廷不能自己也被這假象欺騙,如今大唐開國之初,國力強盛,君臣進取,正是開拓云南之機,若是現在不理會,那等到子孫之時,就更沒有這能力了。
要封就得封最親信的皇子。
三位皇子分封南中地區,各為都督,最后是每位皇子的封地周圍,再分封兩到三位功臣坐鎮,這樣形成守望互助之勢,使的他們能夠在蠻地站穩腳跟。
比如南寧都督府周圍,可于洱海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鎮,另于滇池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鎮,如此起碼有三個封藩鎮守,能保證不懼爨氏等諸蠻。
蕭瑀也大加贊成,認為這是長遠之計。
李世民一時又有些心動。
“分封吳王恪于南寧州,授南寧州都督,世襲罔替。”
“分封齊王祐于東寧州,授東寧州都督,世襲罔替。”
“分封魏王泰于西寧州,授西寧州都督,世襲罔替。”李世民頓了一下,又道,“魏王泰最近正在編撰一套書,快要完結,便暫令他不之國。”
······
殿中。
李世民干脆與宰相們又再次討論了一下功臣世封一事,之前已經分封了數位。
“功臣世封的標準,第一得是實封國公,第二得是于國有大功者。”
這兩條標準很高。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封賞功臣,當時授封實封功臣四十八位,但其中國公及以上爵位者,不足一半。還有許多郡公縣公甚至是侯子男爵者。
而第二條于國有大功者,比較模糊,但按當前之法,起碼得有功臣封號。功臣封號卻也不輕授。
當初的四十八位實封功臣,去掉國公以下爵,再去掉沒有功臣號的,再把如裴寂、封德彝這樣獲罪削爵的去掉,其實已經沒有多少了。
當年,這幾年實封功臣也還是有新增的。
李世民于是坐在那里跟宰相們商議許久,最后擬出了一份最新的世封功臣名單,同樣是二十四位。
“太尉、齊國公秦瓊,為松州都督,封國于齊,為公國,開國建衙!”
皇帝親擬秦瓊為二十四世封功臣之首,對于皇帝定秦瓊第一,倒沒有宰相表示異議,因為慣例,是按最高官職排名。
先前皇帝令修氏族志,便也是尚官,如今也是一樣。
秦瓊身上頂著太尉這個正一品職,是三公之首,當之無愧的功臣第一。
“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海宴州都督,封國于趙。”
“司空、許國公高士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