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看不下去,直言,“衛公封建安南武安州已數年,苦心經營數年,耗費無數心血錢糧,拓荒開墾,殊為不易。好不容易才打開了一點局面,如今朝廷若是一紙詔令,便要改封他地,那衛公這數年心血豈不白費?”
“況且陛下當初設立這世封之制,本就是一為酬謝功勛,二屏藩國家,說好是世封永鎮,萬代不替。如今這才幾年,便要折騰改封,如此豈不是言而無信。若是此例一開,那么以后哪個封臣肯用心經營封地?”
“誰不怕苦心經營多年,一朝改封,所有心血,盡付東流?”
“臣請陛下勿聽侯相所言,開此壞頭。否則,世封之制,便爛矣!”
李世民本來有些心動,想改封秦瑯到洱海,一來是秦瑯確實能打。而且秦瑯并不是一味剛猛,他當初在隴右對黨項、吐谷渾等的招撫,可見其手段了得。
有秦瑯在洱海,確實既能使的洱海一帶安穩,又能護衛南寧州的李恪和西寧州的李泰。
當然,李世民也還動了點小心思。
秦瑯在武安州封地經營幾年,其成效之大,讓人羨慕。連身為天子的李世民在暗中詳細調查了武安州的情況后,都很羨慕。沿海擁有的巨大石炭礦,完全是露天可采,又便于運輸販賣。
武安州又有優良的港口,有轉口貿易之利,而且那片海邊平原,可是一個糧倉。
不說其它,秦瑯僅用幾年時間,遷來、招附的人口,就已經有近兩萬戶,這可是十余萬口啊。
按之前朝廷定下的世封之制,封地完全推行大唐的律令稅法等,而秦瑯享有封地三分之一的稅賦。
這就相當于兩萬多戶的實封了,是朝廷給他實封的十倍有余,更別說工商之利。
眼看著武安州的發展已經快的完全超出預料,李世民說不妒忌是不可能的,甚至是隱隱不安。
就算世封制規定,初代封侯去世后,要推恩再封,等于要把一塊封地分封成數塊,但終究還是他秦家的啊。
李世民不止一次暗暗后悔,當初過于草率,給秦瑯的封地過大,過于資源太好,沿海有海運、海貿之利,鄰近交州欽州,有貿易通商之利,有山有海有平原,這是既不缺糧,又不缺鹽,還有鐵炭之利。
皇帝瞧了瞧馬周,又看了眼侯君集。
沒有馬上吭聲。
他故意等待了一會,最后望向長孫無忌、房玄齡等。
結果皇帝沒有迎來這兩大心腹支持的目光,兩人都低頭回避皇帝目光,很明顯在這件事情上,他們與秦瑯的利益是一致的。
最初推世封制時,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都是堅決的反對派,最大的原因就是覺得分封邊地太蠻荒落后,若是就藩之國,會被趕出朝堂核心,有如流放。更別說邊地蠻夷眾多,很有可能封地被攻滅的可能,所以這些頂級重臣,并不愿意把身家放到那鬼地方去。
可秦瑯秦瓊爺倆,經營松州、武安州,卻是讓他們看到了封地的一些巨大好處,其潛力之大,是他們之前忽略的。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武安州封地這樣的成功,皇帝又做出了妥協,依然允許長孫無忌等在朝中任職,這才讓他們同意了世封制的推行。
可現在皇帝剛搞了幾年,見人家封地搞的好,就想收回改封,讓人家所有的心血付之東流,一夜回到從頭,這誰樂意啊。
今天皇帝若成功對秦瑯這樣做了,以后他們家封地搞好了,豈不是也一樣可能面臨這樣的后患?
李世民見狀,馬上心中了然。
立馬出聲,“馬周所言甚合朕心,侯君集所言有所多慮了。”
既然不能改封秦瑯,自然也不能改封秦瓊,已經實封過的十幾位功臣,肯定都不能動了。
李世民想了想,“侯君集你還沒有授封,你跟著代國公學了幾年兵法,也在朕身邊侍從多年,還做過兵部尚書,也在隴右帶過兵。朕看,就授封你為永昌州世封刺史!封地洱海百里!”
侯君集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