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對承乾道,“大郎,你跟太上皇解釋一下世封之制。”
承乾于是簡明扼要的說了一遍,重點是朝廷雖世封了四十八位宗室、功臣,可皆只分封于最邊疆之地,都本是羈縻之地。
朝廷其實是以心腹的宗室和功臣,到邊疆取代那些胡蠻酋長,是開疆拓地,既賞功酬勛,同時也是開疆拓地。
那些邊地若是讓胡蠻世代控制著,于朝廷不力,不如讓宗室功臣們鎮守。
“錯,大錯特錯矣!”
李淵卻是搖頭,“你們想的倒是簡單,現在分封皇家兄弟子侄,文武功臣到邊疆,從羈縻蠻夷手里搶地鎮守,看著是不錯。可你們想過沒,邊地在那些蠻夷手里,是永遠也成為了氣候的。”
“不論是嶺南還是南中又或黔中,那里的蠻夷永遠是烏合之眾,一般散沙,朝廷能夠很輕易的威懾壓服他們,讓他們俯首稱臣,他們也永遠只會窩里斗,根本不可能強大到威脅朝廷。”
“可如果你們把宗室、功臣分封邊地,就算是從蠻荒之地的蠻夷手里搶地盤,就算再偏,可這些宗室功臣們,都是財力雄厚的,他們會從中原帶去文化文明,工匠技術,他們會對周邊蠻夷漸漸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一兩代也許還不明顯,可三代五代呢?百年經營,那么這塊封地就會成為一個強大的藩鎮,這些人是中原過去的,所以不像蠻夷一樣,永遠眼里只看的到面前的蠻荒。”
“一旦中原朝廷有動蕩,到時若有人引藩鎮入內,便有大禍矣。”
李淵認為,世封制最終不是發展成周王朝的春秋戰國,便可能是漢朝的七國之亂,要么也會變成西晉的八王之亂。
這是必然的。
李世民明顯也是想過這些問題的,卻沒有李淵那么悲觀。
“阿耶過慮了,朝廷世封制度嚴明,早規定大唐非重大軍功不世封,非皇子不封,且只能分封在最遙遠的邊疆之地,且必須是羈縻之地,非朝廷正州縣。按這制度,世封宗室功臣要守土已是不易,要開疆更難,而若要在蠻荒之中,經營出強大的藩鎮更無可能。阿耶莫要忘記了,世封制還有一條推恩制,封地一代代推恩分封,只會越來越小,根本不足以與朝廷對抗。”
當年周王朝分封,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盤很小,諸侯們經過八百年的經營,這才最終奪了周天下。
漢分封,郡國并行,關中本位不封,諸侯分封于關外,封地廣闊,實力強大,但七國之亂,也一樣被平定。至于西晉的八王之亂,諸侯王封地管民擁軍,是權力過強。
而大唐的世封制,設計上更加完美,考慮到各種情況。
世封功臣所封盡在邊疆蠻荒,那本就不是大唐的實際控制地,大唐的關隴中原江淮巴蜀等地,根本不封。
朝廷擁有的是秦漢時最大的疆域了,有這么大的地盤,諸侯如何能對朝廷有威脅?
況且,他都已經再次削減了諸侯的權力,諸侯對封地擁有的最多的只是經濟權,而最重要的行政、財稅、訴訟、軍事等大權,主要都掌握在朝廷派任官員手中。
再加了推恩制,李世民認為,諸侯永遠也無法威脅到朝廷,相反,還能為朝廷開疆拓土,屏藩國家。
同時,實力強大的功臣,以及身份尊貴的宗室分封出去,也能減少朝廷中央內亂的可能性。
“二郎,莫太過自信,你定的策雖好,可未必就不會走樣。當年西晉初的分封制度,也非常嚴格,可后面皇帝卻完全更改祖制,使的諸侯管軍管民,都督數州甚至十幾州軍事,這才有了八王之亂啊。”
“最好還是不要開這個頭,你開這個頭,將來到子孫時,還不知道成什么樣了。如果你非要世封,那么最好只分封宗族李氏子孫,將來就算真發生了什么,那這天下也依然還是在我們李家手里,不至于落到異姓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