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雖然句町是從春秋時起就建立的部落聯盟,漢時起封王到南陳梁內訌亡國那也有六百多年,亂了二百年,如今又聯合起來,肯定也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要知道,漢朝時,句町就曾展示出較強的實力了,不僅部落眾多,兵馬強壯,而且他們還有很強大的銅冶技術,句町的銅器水平曾經相當的高,甚至經濟也一度很強。
只是說到底,后來還是在內外交困之下滅亡了,主要還是內訌。
現在卻能團結一起,有了個女王領頭,結束了一盤散沙甚至是內斗的狀態,也就強悍起來了。
秦瑯跟李大亮擬的計劃,是李大亮趕回交州,組織兵馬出紅河,沿明江、求江、盤龍江殺進僚子部,圍魏救趙。
而秦瑯則趕往邕州,在那里組織兵馬,先守住邕州,然后以邕州為大本營,對上游左右兩溪的三十六蠻部增援。
這場仗,要打也只能在朝廷實控的正州以外打,在那些蠻王的羈縻州內打。
另一方面,秦瑯也讓秦勇秦用和阿黃三將,立即趕回武安州封地,三將召集封臣騎士等,進駐門州,遙相呼應高平堡的堅守之兵,牽制僚軍。
若有機會,則游擊襲擾僚軍,或者是側后攻擊他們的補給線。
“不要跟他們正面硬剛,不值得,你們側面牽制一下便行,讓他們無法全力進攻高平堡便是,萬一高平堡實在支撐不住失守,也沒辦法,你們第一任務是守住門州,不能讓我武安州門戶失守,不能讓僚軍攻進封地。”
“阿儂你也先回封地,阿黃他們三將領兵在外,你便暫時負責行政后勤。”
秦瑯計劃從廣州乘船出海,然后在欽州港登陸,欽州到邕州,大約二百多里路,這條路不太好走,要翻越不少山區,但好在有路可通。
大唐有一條桂林至邕州再至欽州的驛路,在原先道路的基礎上加以拓寬加建,稱為宜邕驛路,以這條驛路為線,西面地區,其實都是非實控的羈縻蠻區,而東面地區,則多是實控區。
這條驛路線,其實就是一條邊疆軍事線,近幾年不斷加強。
宜邕驛路有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宜州還是往西進入黔中的重要通道節點,往東則是柳州。
宜州處于一個十字交通的咽喉要點,正是南北的宜邕驛路陸路,和東西向的郁江水路,使的邕州這個邊鎮前哨,近年地位空前提升,秦瑯也特意奏請將廣西道的首府遷往邕州。
此次僚人大舉來犯,正是沿左右溪東進,其前方必經之處,便是邕州會師了。
佛山冶鐵合作的事情還沒完全談好,秦瑯突然告訴大家句町來犯的消息。
句町這個名字,其實嶺南人好多都不記得了。
左右溪好多蠻部,也有不少當年是從句町里出來的,比如不少儂氏的蠻部,正是當年甸叮九部之一的儂部部落。
僚子部早就取代了句町之名,上次聽到他們的消息,還是大家聯合起來深入僚子部狠狠搶了一把,搶的盆滿缽滿?
“各家能出多少兵?都報上數。”
“左右溪的諸州刺史們,你們趕緊回家,組織兵馬防御,我稍后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