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方面來講,這也正符合秦瑯之前的那個邏輯思維。
李世民新設立的三都督府,親王鎮守,也只是一個設想,現在來說,朝廷的這三個都督府,還沒有半點真正鎮守地方,威懾諸夷的實力。
要想讓這三個都督府真正有實力威懾諸夷,前提是這三個都督府得有實控權開始。
或者說,秦瑯認為親王們鎮守地方,很難真正強大起來,因為朝廷不允許。
這是一種很深的矛盾。
朝廷既希望宗室功臣屏藩中央,又懼怕他們勢力太強,尾大不掉,于是在這種矛盾中,可能就會讓那些邊蠻們撿便宜,有機可乘。
秦瑯其實還是希望邊地分封的宗室、諸侯們起來的,因為這最有可能促進殖民拓邊,漢文明傳播。
但這也必然會有一個后果,就是有一天,邊地的諸侯中,肯定會有一個勢力最后站起來的,他們甚至必然會跟中央王朝內戰。
但秦瑯也認為,不管這個必然性如何無法避免,但他的結果不外乎是新興的地方諸侯被擊敗,或者是脫離出去,或者又是北伐滅掉中央,取而代之。
可這三個結果,對李唐王朝來說也許都是壞事,但對于整個中原漢家來說,這或許是好事。
又或者說,這種結果的到來,起碼得經歷幾百年,畢竟以播州楊氏等的經歷來看,邊地諸侯想強大起來,要越過的障礙太多,需要的時間也會很久很久。
那么如此一來,其實相比起把邊地給蠻夷羈糜,遠不如給宗室、功臣分封來的穩定的,這說到底,其實就是李唐王朝要面臨的一個寧給外賊不給家奴,還是寧給家奴不給外賊的一個選擇問題。
區別是給家奴則對整個漢文明有好處,給外賊則相反。
秦瑯希望自己的封地能更強一些,但皇帝肯定不會樂于看見,朝廷也不會樂意,他們會想辦法來削弱壓制諸侯,中央與諸侯的博弈會一直持續。
朝廷會需要這些邊地諸侯為國家屏藩鎮邊,而諸侯在擁有絕對實力前,也無法脫離中原朝廷,各方面都離不開,雙方會互相需要,又互相提防,只要政策得當,這種糾葛的關系能夠一直下去,直到一方的勢力打破平衡為止。
就如歷史上安史之亂后,各地藩鎮割據,可大唐也是靠著平衡藩鎮才又得以殘喘延續百余年。
“武安州秦家不會成為大唐的敵人的。”
“問題是衛公將來的子孫呢?”
秦瑯笑了笑,“就算是我的子孫,我也敢說,二三百年,他們也沒這個膽的,更沒這個實力。”
三百年,大唐也許都不在了,若是大唐都不再了以后,秦家子孫有了野心和實力,那也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