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二百江淮弩手,滿編四個弩隊,分成左右兩旅。旗幟搖動,號角聲聲,兩旅弩手扣動了擘張弩。
弩弦陣陣聲響,矢如飛蝗。
幾乎是瞬間,沖進一百五十步內的幾百蠻騎,便有十余騎中箭。
挽弓當挽強,射人先射馬。
一百五十步,矮馬上的蠻子們根本沒料到這驟然到來的打擊,一時防備不及,十余騎人馬中箭倒地,哀叫連連。
蠻騎做為蠻族中的精銳,卻一樣缺少甲胄,他們的坐騎更不可能披甲。就算是大唐最精銳的府兵,也只有部份具裝甲騎才人馬俱披甲。
“換射甲箭!”
張仁政大喝一聲。
兩旅江淮弩手便從面前的弩箭之中,抽出一支箭頭更重的射甲箭,一名弩手帶箭百支,其中射甲箭三十支。
第一輪是長垛箭。
“迭射!”
幾乎是在第一輪弩手射完,第二輪就跟上了,二百弩手并沒有一起放箭,而是采取輪番迭射之法,分成了五陣。一隊弩手五伙,每次一火,五火一輪。
幾乎是無間斷的五輪迭射過后,最先發弩的那四火弩手,又已經把擘張弩弦拉滿,并換上了射甲箭。
此時,蠻騎又往前沖了幾十步。
“放!”
嗡嗡的聲音再次響起,五十支射甲箭離弦而出,第一排的四火弩手,緊跟著又扣下鈑機,又是四十支射甲箭緊隨其后射出。
天空好像飛過一群飛蝗,密密麻麻。
進到陣前百步左右的蠻騎,這次遭遇到了更大的傷亡,因為左邊是河,右邊是塘,靠近兩邊河塘的地方還是沼澤濕滑之地,蠻騎一下子擠進了這條狹窄的瓶頸之處,人馬密集起來。
不間斷的迭射之下,雖只是二百弩手,可也讓蠻騎人仰馬翻不斷。
馱米山上,牛角號和銅鼓更響,催促繼續突進。
當弩手射出了第三支箭時,敵騎已經沖近六十步了。
這個距離,似乎下一瞬間就能馬蹄踏臉。
“弓箭手,起!”
來自關中的步弓手大漢們,終于接到了進攻的命令。
一個個站了起來。
粗長的步弓一張張拉開如滿月。
“用射甲箭,先射馬!”
張仁政繼續下令。
蠻騎戰馬雖矮小,可跑進來也很猛,就算騎士被射落,但戰馬繼續沖進來,一樣會很危險,最好便是先把馬射了。
失去了戰馬的蠻騎兵不足為懼,甚至還能阻滯后面的騎兵。
六十步。
對于一位彪悍的關中長弓手來說,這是一個他們能保證很高準頭的距離,平時訓練的時候他們能夠帶甲射百步靶,甚至是開更重的硬弓練力氣。
此時,這些居于陣中間的長弓手們,也早就披上了鐵甲,幾十斤的負重在身,但他們卻早習以為常。
張弓拉弦,搭箭瞄準,射出,一氣呵成,行云流水。
弓手們依然采用了迭射之法,同樣是每隊分成五批,一次一火,輪流更替。
關中弓手們連射三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