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陣之法,結隊為先。
張仁政緊記著兵法,出身將門的張仁政雖是個團級校尉,但卻也是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
陣前正在準備迎戰的弓手們只知道這位張校尉在羽林宮講武堂受訓過,卻沒有人知道,張仁政的父親那是虢國公張士貴,也是南衙十二衛左領軍大將軍,當今皇帝靖亂心腹。
大家只知道這位張校尉自長安隨衛公南下后,很得衛公欣賞。衛國公東巡南下,經常于閑暇之時開堂講課,向軍官們傳授兵法戰陣,張校尉表現很好,據說都是直接拜入了衛公門下,是入門弟子了。
“逢敵欲戰必成列!”
張仁政將自己的陌刀狠狠的插入身邊地上,長弓在手,氣勢大漲。
當他喊出鎖陣的時候,他麾下的四百弓箭手和四百弩手便知道他要用的是疊陣之法。
疊陣又名迭陣。
疊和迭是陣法的戰術特點,可陣列本身就是根基。
秦瑯不止一次的教導過張仁政等年輕軍官們,結陣是軍隊組織與紀律的體現,是指揮官將作戰意圖貫徹全軍的前提,結隊才能成陣,陣成方有戰斗力,否則無隊無陣,那只是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
疊陣是秦瑯根據大唐府兵作戰之法加以調整改進的一種陣形,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弓,跪膝以俟。次弓弩手,兩側輔以騎兵為掩護。
大體上來說,這是唐府兵尋常戰法。
槍兵在前,弓手、弩手在后,騎兵兩側,兵馬部置為三條橫線,故此又稱為三陣。
但是在以往隋唐府兵戰法里,卻一般是以弩手在最前,弓手在次,然后長矛手最后,刀牌手左右,騎兵則兩翼掩護。
突出的是弓弩遠程打擊為先的戰術思想,正所謂臨戰不過三矢,放完三箭,提刀就干。
那些虎背熊腰的弓箭手們,也轉身就能變成鐵甲刀陣的大刀手,這些高階兵種,所以一直都是充當排頭兵,放在最前的。
而現在秦瑯的疊陣,依然是梯次排兵,卻把長矛手放在了前面,弩手放到了最后,弓箭手放在中間。
看似簡單的調整了下位置,但在戰場上卻是完全不同的戰術思路。
尤其是眼下。
上岸的唐軍總共兩千八百人,其中弓箭手和弩手各四百,遠程兵數量不多,面對十倍敵人,秦瑯舍不得拼這些高級兵種。
更何況,敵人先派出了騎兵,那么弓箭手原本對付敵人步兵的優勢就大降,步弓雖克騎兵,但卻也懼騎兵的沖擊。
不過為了保證弓兵的視野,秦瑯雖把槍兵放到了最前排,但開戰之初,卻要求他們坐在地上,讓出視野。
弩兵雖不如弓兵強,但弩的射程卻比弓箭遠,故此秦瑯的疊陣,卻是要求交戰時,最后面的弩手最先攻擊,因此弓兵一開始也是單膝跪地上的,讓后面的弩手穩定發揮。
等到敵人再靠近些,弓手才放箭。
而敵人沖近,槍兵再起立肉搏。
一桿桿旗幟在飄揚。
每一隊人馬,皆立一隊旗,各以顏色、禽獸等圖案代表,各隊都是純隊,都是單兵種隊,全隊弓手或全隊弩手。
秦瑯的疊陣,又特意把各兵種聚集來用,形成一個個兵種軍陣。
兩千八百人馬,弓弩手八百,槍兵一千,刀盾手五百,另外還剩下五百為騎兵,騎兵又為奇兵,是機動力量,同時也是預備部隊。
唐軍結陣,慣用純隊,很少有那種弓槍刀盾結合的花隊,純隊比起混編的花隊來,更適合大規模的作戰,而花隊更適合小規格的戰斗。
若干兵種純隊組合結陣,混編成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