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是兩強并存的格局,是二元世界,西漢與匈奴兩強并存,各自有自己的附屬小弟諸邦國,匈奴采取的是羈縻政策,漢朝則采用懷柔政策。
匈奴人的羈縻政策是用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藩屬國并給予保護,而西漢的懷柔政策則是以利益籠絡其它部落或國家,讓其加入自己陣營,并通過政治策略,文化侵略和招安。
到隋朝時,楊廣搞天朝體系,搞的有聲有色,雖然楊廣不是朝貢體系的設計者,但卻把這一體系發揚光大到一個頂峰。
相對來說,周王朝其實是封建藩屬體系,到漢朝時便是帝國主義,大搞殖民拓邊,喜歡用兵,訴諸武力。對匈奴如此,對羌人如此,對西域也是如此。
到了楊廣的時候,他把以前的各種東西拿過來提煉,既加強殖民拓邊,推行大帝國主義,同時也加強宗藩體系。
楊廣立志讓大隋成為天下中心,讓隋天子成為天下共主,在朝貢體系下,諸國按遠近親疏等分類。當年楊廣對于拒不加入天朝體系的吐谷渾、突厥、契丹、高句麗、林邑、流求、伊吾等國都曾先后動武。
隋朝滅亡后,李唐第一個十年,一直在忙著統一中原。第二個十年開始,則在忙著對抗突厥,掃蕩吐谷渾,實控嶺南等等。
對于周邊諸國,以前一直沒有個體系,但是現在漸漸的也把精力放了上來,管理的體系繼承了隋朝,但又略有不同。
比如唐朝開國之初,對外主要采取的還是懷矛政策,以利益來拉籠各國,比如和親或者貿易等等,對諸國都很寬松客氣,封賞大方。
但是當大唐統一天下,并開始擊敗突厥、吐谷渾等后,終于又有了要再做天下共主的雄心霸氣。
一個全新的宗藩體系正在形成。
大唐是天下共主。
吐谷渾、東突厥、西突厥、高昌、焉耆、疏勒、于闐諸國并為藩屬國,大唐在這些國家駐軍屯兵,墾荒屯田,修建驛站,開通商路。
他們雖受大唐影響,可自主權較大,統稱為藩屬國。
而如黨項羌、白狼羌、東女國等國,這些邊周小國,其實更沒有什么自主權,故此被稱為附屬國。
而在劍南、隴右、云南、黔中、嶺南、安南等許多沿邊之地,有許多俚僚蠻、戎夷蠻等,平時在家稱王的,但是對大唐附庸稱臣,而朝廷在其地設立了羈糜州縣,實行羈縻懷柔統治的,一律稱為附庸。
連國都不能稱,只叫附庸,比附屬國和藩屬國相差巨大,各方面都受朝廷影響控制的。
如以前左右溪蠻,本就是屬于附庸的。
當然,附庸、附屬國和藩屬國,都是跟朝廷關系密切的勢力。
而如高句麗、新羅、百濟、東瀛、林邑、契丹、庫莫奚等等,他們連藩屬國都算不上,因為大唐對這些國家,只是名義上的宗主,并不能真正的直接干涉影響控制。
所以這些國家,因為與大唐較近,且一般也要接受大唐的冊封等,故此被劃為朝貢國。
這些國家基本上享有自主權,但多少得交些保護費,年年要入貢,要接受冊封等。
朝貢國之外,還有贈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