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貢國就是更遠一些的如真臘國啊扶南國啊,干佗利國啊,雙方有建立正式的朝貢貿易的關系,對方打著進貢的名義來貿易,雙方也算是有友誼的,所以稱為贈貢國,因為這種朝貢貿易,本質是打著朝貢之名的貿易,對方進貢,大唐賞賜贈予,實際上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故此稱為贈貢國,與朝貢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基本上由親到疏,由近到遠劃分。
世封的功臣、宗室諸侯封地,可稱為封藩。
接著是被朝廷羈縻統治的那些羈糜州的都督、刺史等蠻夷酋長首領們,他們稱為附庸。
再然后是那些實力較強大的蠻夷部落,如隴右的黨項、白狼、白蘭、東女等小國,稱為附屬國,再到實力強些的如突厥等為藩屬國,再到有些影響力的朝貢國如新羅等,再到只是貿易關系的贈貢國。
封藩、附庸、附屬國、藩屬國、朝貢國、贈貢國六等。
封藩和附庸,朝廷視為領土的一部份,長官首領敕封世襲,封為刺史或都督,內部事務部分自治,朝廷文書用‘敕’。
附屬國和藩屬國和朝貢國,也稱為內屬國,首領封為都督或郡王,首領必須接受大唐正式冊封才被承認,中原視其為臣下,文書用‘皇帝問’。
而那些朝廷并不能直接控制的贈貢國,其實也多是沒有實際接壤,或者不能影響的國家或干脆是相鄰但敵對的國家,其首領統治根本不用經過中原冊封,中原的冊封往往也只是追認等,并不能影響對方,文書則用‘皇帝敬問’。
按這套體系,林邑國屬于朝貢還是贈貢還真不好說,說朝貢國吧,他們雖年年朝貢,也接受大唐的冊封等,但實際大唐對他們并沒有啥真正的影響力,比如林邑就反過中原好幾次,所以倒不如說是贈貢國來的更恰當一些。
說是藩屬國肯定算不上的。
如果是大唐的藩屬國,那么其就多少受大唐控制影響的。比如說大唐如果要打仗,不管是內部平亂,還是對外征伐,都有權向藩屬國征召兵馬從征,諸國一般不能拒絕。
但如果是朝貢國,就聽其自由了,贈貢國,就根本不可能命令的了。
相應的,有權力就有義務,宗主對臣藩也有義務,這個義務就是得維持臣藩的正統,比如王位傳承交替,得冊封。再比如發生內亂,或被敵國攻打,宗主有義務出兵維護,主持公道。
如果是贈貢國,大唐就沒這個義務了。
甚至是朝貢國,大唐其實也不會出兵的,頂多派個使者替你出面說合說合就是了。
“林邑想要成為大唐的藩屬國嗎?”秦瑯笑問,林邑若要進階為大唐的藩屬國,那就得讓出許多權力給大唐,比如得接受冊封,國王政治合法性得來源于大唐皇帝的冊封,再比如有義務出兵協助大唐對外征討或對內平亂,又比如有義務讓大唐在境內做軍事部署等等。
林邑在范鎮龍父在位的時候,是介于贈貢國和朝貢國之間的,但絕不是藩屬國,更不是附屬國。
現在只要范鎮龍點頭,愿意做大唐的藩屬國,那么就等于正式與大唐簽訂一份宗藩協議,大唐以后對林邑就師出有名,可以名正言順的干涉其內政事務,甚至是將來派兵駐防等等。
當然,只要他點頭,那么大唐也同意的話,那大唐就也有了冊封范鎮龍為林邑王,出兵送他回去平定弒君逆臣,幫助他平亂繼位的義務。
“你考慮清楚!”
秦瑯把宗藩體系的權力與義務跟范鎮龍說明,笑著讓他慢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