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來自塞外的北風吹過五嶺,讓嶺南的春花遲遲不得綻放。廣州港,一條條糖船陸續開來,又是一年的霜糖上市開始。
從入冬開始,流求、福建、嶺南等各地的甘蔗種植園,都開始砍伐甘蔗,一捆捆的甘蔗砍下來后,送往附近的糖廠,先進行粗糖加工,然后再往廣州、武安、福州等幾個大港里的秦家制糖坊再次加工,最后還有部份將從海上運往太平港,在那里進行最后的精細再加工,生產成各式各樣的糖產品。
到了二月開始,太平港秦家糖坊便開始陸續出貨,一條條糖船南下北上,滿載著霜糖、冰糖,白砂糖、赤砂糖、紅糖、黑糖、花糖、奶糖等各式糖,這些是當今大唐最受歡迎的商貨之一。
頂級的霜糖、冰糖只是高級貴族們才享受的起的奢侈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的中小貴族官員們,都只能用白砂糖,而一般的飯店酒樓則多是用黑糖紅糖等。
糖更成了大唐重要的外銷特產,每年都能從胡商那里賺取大量的黃金白銀,朝廷甚至特意將糖與茶、鹽等并列為特種商貨,設立糖引,實行榷賣制度,征收糖稅。
轉運司更是設立有專門的糖倉,和買和賣,每年都要從秦家拿到不少份額的糖,然后轉手售賣,狠賺一筆。
“去年嶺南天氣不錯,甘蔗收成好,而且除嶺南外,流求、福建和云南三道也新增了許多甘蔗種植園,這讓我們今年的糖產量能大漲不少,但是要貨的商家依然太多。”
一名秦家大管事跟秦瑯匯報道。
秦瑯卻并沒怎么在意,他已經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動身啟程返回長安了。秦家的管事們趕在他離開前,排著隊來匯報請示。
糖是秦家最賺錢的產業之一,這天下的糖分為三種,秦家的白糖,天竺的霜糖,還有大唐的石蜜。
在過去,天竺霜糖擁有著壓倒性的競爭優勢,每年都大量販售到大唐,賺的盆滿缽滿,還一糖難求。而大唐本土的糖也稱石蜜,相比之下不論是品相還是甜度都遠遠不如,只能占據中低端的市場。
可自從秦家白糖橫空出世之后,唐人就都愛上了,也將天竺人的霜糖棄之如破鞋,那玩意黃黃的也好意思稱為霜糖?
人家秦家的白糖才配叫霜糖,而人家那冰糖,更是跟寶石一個晶瑩璀璨。從此,天竺人的霜糖在大唐再無市場,原本那些眼高于底的天竺糖商,地位也一落千丈。
到現如今,這些天竺糖商,已經完全變成了秦家糖的原料供應商,他們費心千辛萬苦的把天竺粗糖運來大唐,拿來跟秦家換真正的白糖,再帶回天竺售賣,甚至是販賣到波斯等地,很快又找到了一條發財之路。
對于這些商人來說,他們反正是買東賣西,并沒有影響多大,只是浪費了幾年時間,損失了一些現成的渠道而已,天竺霜糖品牌倒下,真正損失受害的,其實是天竺以及扶南、林邑、真臘、獅子國等那些東南諸國的制糖者。
他們的糖從過去供不應求,利潤高昂,到淪為了大唐秦糖的原材料,這其中的利潤只剩下了很少很少。
風光的好日子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