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趁機再次進言,提醒皇帝高原上的吐蕃。
“這次吐谷渾生變內亂,處處都有吐蕃的影子,不可不防。去年,吐蕃對蘇毗數次用兵,蘇毗已經被迫再次臣服吐蕃,棄宗農已將蘇毗編為吐蕃第五如,將蘇毗人編為數個東岱。”
高原上,松贊干布繼位以來,平定叛亂,整訓兵馬,勝利后又繼續改革制度,他將吐蕃國土劃分為五個如,如有部、翼之意,類似于軍區。
每如之下,又設有左右,謂支如,各如下再編設有若干東岱。
到如今,前四如分左右,共八個支如,加上新設的蘇毗如,因未分左右,所以共有五大如九支如,共轄六十一個東岱。
這些東岱便類似于一個千戶所,相當于大唐的折沖軍府。
既統兵,又管民,推行的幾乎是全民皆兵制度。
一個東岱編有一千吐蕃軍,其下有不止一千戶人口,這一千戶相當于是一個軍分區,負責供應這個東岱,平時放牧、種地,遇戰時征召從軍。
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雖然有衛藏河谷平原區,適合農耕,但面積太少,容納人口有限,更多的地區,都是高海拔的雪域高原,只適合游牧。
有許多地區,除了雪就是冰,甚至連一棵樹都長不成,這樣的環境,讓如今漸一統高的吐蕃年輕君主,把目光放向了高原之外。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唯有向北擴張是居高臨下,且往北一馬平川,最適合擴張,其它三個方向,都非常困難。
吐蕃的改革,也吸取一些中原的制度,其五如六十一東岱制度,類似于府兵制。
李世民卻依然沒當回事。
“六十一個東岱,最多不過六萬一千軍,不足為懼。”
大唐的折沖府兵,兵額六七十萬呢,還有北衙禁軍呢。
“陛下,去年吐蕃對蘇毗用兵的時候,最高時曾集結了一十二萬軍,臣派去的暗樁密探回報,其軍容相當強盛。其每如都設有如本、元帥、副將等職,東岱又有千夫長、百夫長等。
這些來自各東岱的軍隊,都是由同一部落的人組成,相互之間熟悉,配合默契,十分團結,相互照應。
其五如之兵,每如的軍馬都由同一種顏色馬匹組成,旗幟亦各有區別,只要一看到馬匹和旗幟,就可以判斷出是哪個如的軍隊,十分有利于行軍作戰和調遣指揮。
按秦瓊所說,吐蕃的改革,類似于當年北周宇文泰的改革,相當深入。五如六十一東岱,和北周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很像,那些東岱的士兵,被稱為桂。
桂屬于吐蕃高等屬民,從事和軍事相關的事務,也就是擁有軍籍,類似于北周時的府兵,地位很高。
奴隸等劃入庸這個階層。
桂負有為吐蕃提供男丁,戰時從軍打仗,并自行負擔戰爭所需的武器、馬匹和糧草,幾乎和北周以來府兵制中的府兵完全相同,其所獲得的賞賜和升遷也很豐厚。